金秋時節,南京城桂花飄香,道路干凈整潔,特色街巷韻味十足,一個個老舊小區重現活力……城市“顏值”與品質十分亮眼,這離不開南京不斷用“繡花”功夫精細化打磨城市品質的努力。
為打造更宜居的美麗古都,南京選取一批切口小、見效快、有創新的任務,從城市特色景觀、重點區域建設、民生福祉改善等方面重點推進。今年,該市共實施482個精細化任務,其中建設類414個、管理類68個。截至目前,建設類項目開工率達96%,天華西路工程、玉蘭里小區整治等17個項目已完工。
疏交通堵點,道路通行率提升
江東快速路是南京主城西部一條重要通道,在江東中路和應天大街交匯處,由北向南的快車道以前經常擁堵。為提升出行效率,南京市建委與交管部門協作,對這一路段進行“微創手術”,通過重新調整輔道進入主道的開口位置、優化現有交叉路口的車道分配、調整掉頭車道位置等,進行精準治堵。
“改造后,我們評估發現,整體通行效率提升30%左右,高峰期擁堵有明顯改善。”南京市建委城鄉建設一處處長卞媛媛說。
針對主城交通擁堵問題,南京從去年起啟動實施小微堵點治理,通過優化車行道分配、優化公交站臺位置、增設掉頭車道等措施治堵,今年排定的20個小微堵點全部完成改造,年底前還將再改造4處。
破居住痛點,老舊小區重現活力
南京建鄴區玉蘭里小區,眼下路面平整,停車有序,“飛線”消失,儼然一個新小區。“小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整治前屋面滲漏、路面坑洼、安防設備缺失、環境臟亂差。小區路面低于小區外的北圩路1米多,最大落差近2米,每遇暴雨內部積水無法往外排,北圩路上積水常倒灌進來。”負責該小區出新的南京建鄴新城房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經理毛宏說。他們在小區設置3座雨水泵站、3座污水泵站,將小區雨污水排水方式由自排改為強排。今年夏天持續強降雨期間,小區路面無一處積水,基本雨停路清,解決了困擾居民多年的積淹水及污水倒灌問題。
更讓居民開心的是,小區有了休閑場地。建設方向地下要空間,拆除小區北側原封閉式車棚后,向地下開挖80厘米重建,把車棚頂部屋面打造為休閑平臺,既解決停車問題,又滿足居民休閑需求。小區還增加電氣火災監控系統、車棚噴淋系統,完善室外監控系統、人行道閘等智慧安防設備,讓居民住得安全又舒心。
像玉蘭里小區一樣,一批老舊小區正在華麗“變身”。南京市房產局統計,按省定計劃,南京計劃今年改造的86個老舊小區全部開工,25個老舊小區已舊貌換新顏。
挖文化內涵,讓街巷更有韻味
“精細化項目建設中,我們注重添加文化元素,努力提升城市文化氛圍、彰顯氣質內涵,為弘揚南京歷史文化貢獻力量。”南京市建委副主任陸一說。
南京琵琶街環境整治,將改造地下管網、平整道路等與提升街巷文化內涵齊頭并進,強化街區空間的歷史文脈延續,打造一條由琵琶、鋼琴、小提琴等多種音樂符號組成的主題街區。銀杏里文化藝術街區則以文學藝術為主題,打造24小時書屋、藝術中心等,將文學與藝術元素注入“銀杏里”設計建設中。
“以往街巷環境整治主要是把道路整平、環境清理干凈,現在更注重區域特點的展示、歷史文化的挖掘。結合南京‘四新’行動要求,我們會把新科技、新文化等集成在環境品質上,對街巷提檔升級,把城市建設得更美麗。”南京市建委城鄉建設二處處長董文量說,下一步,將繼續推進特色街巷打造,比如計劃將火瓦巷打造成集紅色文化、市井文化等于一體的街巷,將獅子橋打造成為更凸顯美食主題的特色街巷。(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