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掩映中,“糧倉”構造的劇院、形如“赤印”的圖書館、“帆船”模樣的博物館,圍合出一個小徑鳥語花香、景觀四季分明的市民文化休閑中心,令人流連忘返。這樣一幅古色古香的景致,正在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標——城市綠心中悄然成型。
記者獲悉,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筑已于日前全面“沖”出地平線,主體結構的雛形初步顯現。一座“文化糧倉”、一間“森林書苑”、一艘“運河之舟”,森林中的建筑未來將給市民帶來一場文化的饕餮盛宴。
規劃藍圖
森林建筑傳承運河文化
“船帆收起,大幕緩緩拉開,一場文化大戲即將開始。”站在劇院項目前,工程師路強總會想起這句話。
新版城市總規提出,要構建大尺度綠色空間,促進城綠融合發展,在城市副中心形成“兩帶、一環、一心”的綠色空間結構。“一心”,即指城市綠心,總規劃面積約11.2平方公里,是一處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閑、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也是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標。
城市綠心以北運河及大面積綠化空間作為藍綠交織的生態底版,將形成“一心四組團”的功能結構,其中,位于西北部的市民文化休閑組團,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筑組成。
“城市副中心最深厚的文化底蘊就在北運河。”參與設計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通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既是傳承燕山南麓大道的陸路之通,留下了路縣故城這一重要遺址,又是匯聚大運河文脈的水路之通,沿河筑城、因水而興。悠悠大運河,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見證者,流淌著人類文明的千年文脈,城市綠心的規劃便緊緊圍繞著運河文化進行設計,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亦是如此。
文化傳承 各有千秋
■ 劇院(又名“文化糧倉”)
設計理念源于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建筑外立面,選取帆船為設計元素,形成動感活力的屋頂輪廓線;建筑內部,音樂廳、歌劇院和戲劇院被設計成表演藝術的三座“文化容器”,讓藝術在此生根。
■ 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
設計理念源于傳統文化符號“赤印”。從高空俯瞰,方正、赤色的建筑外形恰似一枚玉璽印章,印落于城市綠心的畫卷上;從內部仰視,一片片形狀各異的銀杏葉片在屋頂打造出一片森林傘蓋,人行其下,如置身于自然環抱之中。
■ 首都博物館東館(又名“運河之舟”)
設計理念源于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南側形似巨帆,高高揚起;北側形如船只,堅實厚重;整體望去,仿佛是鑲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韻風帆”,高低起伏的帆船屋面也豐富了整個綠心的天際線。
砥礪前行
春節不停工精確到毫米
“今兒還在年里,大家辛苦了,干活時一定要注意安全。”農歷大年初六早上6時30分,北京建工劇院工程項目總工付雅娣便出現在鋼筋林立的項目現場,向工人叮囑安全施工事項后,開始了第一次現場巡視,“干了15年工程,這是第一次在春節里和建設工人一起堅守不停工。”
從藍圖變為實景,總需砥礪前行。自2019年10月底,數千人便“扎根”在這片土地上,全速推進三大建筑的建設。
三座文化容器之一的歌劇院,有一個總縱深達48米的中央舞臺,中央舞臺北側,觀眾廳首層混凝土臺座剛剛完成了結構施工,呈現出飽滿的弧形。“從線條形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呈環梁層疊的臺階形式,要想將設計圖紙中的階梯結構100%呈現出來,鋼筋綁扎與模板支設的難度可不小。”付雅娣解釋,劇院工程對建筑聲學的要求非常嚴苛,大到建筑層高、階梯位置,小到弧線弧度、套管個數,都不能有分毫之差,“即便是墻體內的一個小孔洞,都可能會對聲學有影響,所以,混凝土結構施工中必須精確到毫米級別。”
春節期間,北京城建博物館工程項目經理賈成亮同樣堅守在工地沒回家,倒排好2021年的施工工期,爭取能跑在時間前面。
“最冷的那個寒潮,工人們都沒停。”賈成亮說,寒潮之下,人站在戶外三分鐘就會凍透,更何況還要進行混凝土澆筑。為了保證冬季施工混凝土澆筑的質量,項目部在現場擺上了100多臺暖風機,確保區域溫度達到5℃以上的澆筑標準。
首博東館四小節點
■ 2020年8月8日
首都博物館東館工程打下第一根基礎樁。
■ 2020年9月29日
1271根基礎樁全部施工完成,最高效時一天能打55根基礎樁。
■ 2020年10月10日
地上主體結構正式開工。
■ 2021年1月25日
實現首段混凝土主體結構封頂。
攻堅克難
幕墻玻璃鋁板無法替代
“糧倉”“赤印”“帆船”,美輪美奐的造型,是三大建筑的點睛之筆,也是建設過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這4塊玻璃幕墻的尺寸要精確測量出來,再送到加工廠。”農歷正月初七,新年開工的第一天,中鐵建工集團圖書館工程生產經理張立華就開始向技術人員布置著新的工作任務。記者眼前,工程西北角,約5000平方米的鋼屋蓋已經率先矗立在高空。“為了節約工期,我們不僅采用了逆作施工法,先建屋蓋再鋪樓板,還采取分區域分步提升的方案。”張立華解釋,地下室頂板混凝土樓面施工完成后,技術團隊立即插入屋蓋鋼結構的施工,已經完成的首段提升區域,就包含有27榀葉片,提升重量947噸。
“這段區域提升完成了,才能精準測量玻璃幕墻的尺寸。”張立華告訴記者,“計劃5月份,我們將這4塊安裝到首段提升區,去實地測量風荷載、變形程度等數量。”
幕墻體系,同樣是劇院工程的難關。建設還處在主體結構施工階段中,項目團隊就開始一遍遍地運用計算機編程、建模,擬合完整的幕墻體系,計算出每一塊異形曲面鋁板的坐標點和參數,由此作為未來生產加工的精確依據,“4135塊,建模和計算的量可絕對是個大數據”。
而在首都博物館東館工程,因博物館涉及文物保護,對抗震和減震要求極高,為了提高抗震烈度,項目特別參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施工經驗,設置了242個抗震支座分布于主體結構的立柱中。
建筑幕墻 難啃的“骨頭”
“‘16米+5米’的超高玻璃幕墻,這么大的尺寸此前在圖書館工程中可都沒運用過,必須得在現場實地做試驗。由于16米大玻璃的配置非常高,需要2到3個月的定制加工周期,且由于玻璃與玻璃之間的夾角不同,從而使得幾乎每一塊玻璃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換性。”
——中鐵建工集團圖書館工程生產經理張立華
“將來觀眾看到的外立面區域,其實是玻璃幕墻和折疊鋁板幕墻的組合體。要想實現平滑帷幕造型,必須使用異形曲面鋁板,而這種呈不規則五邊形的裝飾鋁板,沒有一塊的形狀是完全相同的,換句話說,每一塊和現場位置都是一一對應的,無法替代。”
——北京建工劇院工程項目總工付雅娣
未來遠景
預計今年底外立面亮相
辛丑年春節前,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均已“沖”出地平線。“我們會繼續堅持以最高的標準、最好的質量推進工程建設。”以“三牛”精神加油干,成為所有建設人員的共同承諾。
另據了解,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設施工程也在抓緊施工中。總建筑規模約30萬平方米的共享配套設施工程,包括軌道交通預留工程,集商業配套、餐飲服務、能源保障、文化創意、親子娛樂、藝術培訓、共享停車于一體。未來,觀眾可以從地下空間穿行于劇院、圖書館與博物館之間。
新版城市總規提出,應當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以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準、最好的質量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運河蜿蜒流淌,古城伴水而生,綠心層疊蒼翠,空間疏密有致,一個綠色生態范本正徐徐成型,共同塑造出生態和諧、古今同輝的城市風貌。
三大建筑 最新進展
春節前,首都博物館東館實現首段混凝土主體結構封頂;圖書館工程已完成第一施工區的鋼結構屋蓋封頂;劇院工程歌劇院觀眾廳首層臺座也已完工。
按照北投集團最新公布的消息,今年上半年,三大建筑將實現項目主體結構封頂,今年底前實現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實現工程竣工。(本報記者 趙瑩瑩 果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