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和煦,生機盎然。3月10日上午,走進位于宿豫區的西楚大道改造工程建設現場,60多位園林綠化工人正在道路中分段栽植苗木,郁郁蔥蔥的苗木、充滿藝術感的景觀設計,讓這條道路呈現出了新氣象。
西楚大道改造工程起于324省道,南至北京路,全長約5.4公里,屬國道市政化改造項目。據宿豫區住建局黨委委員肖漫介紹,該項目是宿遷中心城市建設重點工程之一,也是今年宿豫區城市建設的“一號工程”,目前道路主路面已經鋪設完成,當前的重點工作是道路綠化,預計4月底道路中分帶、側分帶綠化工程將全面完工。
在這萬物復蘇的時節里,宿遷有一大批像西楚大道這樣的中心城市建設重點工程正奮戰在“春天里”。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鍵之年。為加快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推動中心城市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今年2月,我市正式發布《宿遷市2022年中心城市建設重點工程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切實保障新型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
圍繞“建設長三角北翼、蘇皖邊界中心城市”總體定位,緊扣“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目標,今年的《計劃》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為關鍵,堅持“高點站位、前瞻謀劃、科學編排、持續推進”的工作原則,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先急后緩、集中力量辦大事”,突出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及內涵提升,進一步聚焦交通樞紐、城市路網、綠色生態、功能設施、民生保障、現代服務業、大運河文化帶、中國酒都建設、海綿城市等重點領域,不斷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強美麗宿遷建設,持續增強城市影響力、承載力、集聚力。
2022年中心城市建設重點工程共十大類230個項目,其中實施項目215個,前期研究項目15個,總投資1358億元,當年計劃完成投資452億元。
十大類重點工程包括: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圍繞改善對外交通環境和區位條件,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安排了18項工程;城市道路暢通工程,圍繞疏通城市堵點,提升道路品質,完善區域路網,安排了34項城市道路暢通工程;綠色生態修復工程,圍繞精塑美麗宜居城市,推進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安排了20項工程;民生幸福提質工程,圍繞改善居民住房、教育等民生服務條件,安排56項工程;功能設施優化工程,圍繞完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安排了32項工程;現代服務業提升工程,圍繞增強中心城市集聚力、輻射力,安排了18項工程;大運河文化帶工程,圍繞高質量建設宿遷特色的“大運河文化帶”,安排了11項工程;中國酒都建設工程,圍繞提升酒都宿遷建設層次和品位,安排了5項工程;海綿示范重點工程,圍繞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打造海綿城市精品工程,形成示范引領,安排了21項工程;前期研究類工程,安排了宿遷高鐵站東站站前廣場及綜合客運樞紐等15項前期研究項目,一旦具備實施條件,將按程序轉為實施項目。
據市住建局副局長梁忠生介紹,對比2021年度的中心城市建設重點工程計劃,今年中心城市建設重點工程實施類項目增加了30個,同比增長16.2%,總投資增加191億元,同比增長16.4%。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計劃》還增加了海綿示范重點工程類項目,總投資48億元。
走進正在緊張建設中的皂河龍運城,核心景區“大運傳奇”已經初顯模樣,火神廟、水利千秋主題展館等建筑已經揭開面紗。龍運城施工單位項目經理謝明輝告訴記者,核心景區65幢房子已在年前全部竣工,建筑內外裝修和園林景觀打造是當前最重要的工程,目前每天有2000余名工人抓早搶晚奮戰在工地,關鍵點位24小時不間斷施工。4月20日,核心景區內外裝修和園林景觀工程將全部完成,“五一”假期具備試運營條件。
據市重點辦工程推進處負責人張峰介紹,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關部署要求,從2019年起,市重點辦每年編排一定數量規模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程,將大運河文化遺產活化到城市建設和文化傳承中,目前已成功打造了運河灣公園等一批“文化+生態”建設典范和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樣板。2022年計劃實施皂河龍運城、第一江山春好處三里濕地公園等大運河文化帶項目11項,計劃總投資47億元。
中心城市建設重點工程是完善城市功能、滿足民生需求、繁榮城市經濟、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支撐,今年的重點工程既有像西楚大道這樣強基固本、事關長遠的道路通達工程項目,也有像龍運城這樣能夠豐富城市內涵、塑造城市特色的項目,這些項目的建成必將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承載力、影響力、吸引力,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為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中心城市重點工程建設任務,市重點辦利用政府投資監管平臺,建立了新建項目前期工作開展情況周報制度,根據各個項目開工時間及手續辦理情況對項目能否按時開工進行研判,對滯后有風險項目進行預警,對手續辦理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定期組織相關部門召開推進會,提出工作建議,確保項目能夠順利實施。(記者 張云 時曉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