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家里下水道堵了,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微網格’微信群里反映了這個問題。沒想到,當天下午就有人來把下水道疏通了。”日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新安鎮香樹灣社區怡景嘉苑小區居民陳維紅連連稱贊。陳維紅口中的“微網格”不僅能幫居民疏通下水道,還能代辦醫療、養老、水電等業務。
如今,在灌南城區,“微網格”正通過各項愛心幫扶活動,服務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殘疾人、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提升了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基層有活力,管理出實效,群眾得實惠。近年來,灌南縣積極推進社會治理改革創新暨網格化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微型黨組織作用,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打通基層服務的“最后一厘米”,探索具有灌南特色的網格化社會治理新模式。
“微網格”讓群眾幸福感“滿格”
“爺爺奶奶年齡比較大,爸爸媽媽在外務工,我想有人帶我去碩項湖放風箏。”“我爺爺耳朵有點聾,如能有個助聽器就好了。”……走進灌南縣新安鎮鎮中社區觀瀾名苑小區微網格中心,一樓的“微心愿墻”首先映入眼簾,墻上貼滿了心愿卡片。
“這面墻不僅是‘微心愿墻’,更是黨員服務群眾的‘連心墻’。”鎮中社區黨總支書記顧群寶介紹,這些微心愿是由觀瀾名苑小區微網格員和黨員志愿服務隊在日常走訪和接待群眾時收集整理的。
今年以來,鎮中社區12個“微網格”黨員志愿者服務隊通過組織網格員入戶了解、發布征集公告、設置“微心愿”箱等方式,收集百姓想迫切實現的愿望。
為了讓黨員知悉群眾對志愿服務的評價,有的“微網格”還設立了群眾“微心語”墻,用小卡片記錄群眾評語,定期組織黨員回看。“群眾的表揚越來越多,代表老百姓對我們的服務越滿意。”觀瀾名苑“微網格”負責人惠永兵說。
群眾對黨員“滿意指數”逐漸提高,文明之風蔚然成風。“以前,樓棟鄰里門對門還互不相識。現在‘微網格’將大家團結在一起,老百姓心齊了,有什么事說出來,很快就有人來幫助解決。”御龍庭小區“微網格”負責人莊秋兵欣喜地說出這微妙的變化。
一個社區少則幾千人,多則幾萬人,在以前的社會治理中難免存在盲區。今年年初,灌南縣創新方法,在縣城新安鎮以村、社區為基礎,把全鎮劃分成49個微網格,鎮主要領導擔任“總網格長”,村或社區班子成員任“網格長”。村、社區又細化為167個“子網格”,充分發揮網格員、愛心人士和志愿者作用,做到“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員定責”,編織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治理管理網絡。
不僅如此,在疫情防控中,“微網格”發揮了前沿哨點作用,實現了人員精準管控。疫情期間,灌南城區所有“微網格”第一時間啟動工作,繪制社區管理責任工作圖、核酸檢測采樣應急圖,規范防疫動態及重點人員摸排等臺賬格式,將觸角延伸到小區、村組第一線、單元樓棟“最后一米”,從而確保協查任務“穩、準、快”,防控工作變得目標明確,防控效能得到了空前提高。
小事不出樓棟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厘米”
大事不出“微網格”,小事不出樓棟。在“微網格”建設中,灌南縣又探索建立了“鎮—村(社區)—微社區—‘樓棟長’”“四級”治理組織鏈條。通過由居民小區群眾自薦、選舉、推薦及村(社區)“兩委”選聘等多種方式,選出一批作風正派、辦事公道、遵紀守法、熱心公益、在群眾中有一定威望的人員擔任樓棟長。
“多虧了您的調解,鄰居再也不在樓道堆放雜物了,樓道變得整潔了。”近日,家住新安鎮御龍庭小區17號樓的居民李先生來到樓棟長封昌奎家中,對他的貼心服務連連道謝。“以前有困難要跑到社區反映,現在小區里有了樓棟長,在家門口就把問題解決了。”李先生說。
事實上,“有事找樓棟長”已成為居民的口頭禪。在灌南縣城區,像封昌奎這樣的樓棟長有1788名,各小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困難和問題,常能在更快的時間里得到解決。這些樓棟長發揮自身與小區居民熟悉、互動頻繁等優勢,及時解決老百姓的一些急難愁盼問題,成為服務小區居民的“貼心人”。
“‘微網格’和‘樓棟長’是灌南縣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幸福社區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改進基層治理與服務、滿足居民群眾多樣化需求的內在要求,真正把服務觸角延伸到每個樓棟、每條街巷的基層‘神經末梢’,打通了服務小區居民的‘最后一厘米’。”灌南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峻松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