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40周年,也是江蘇省揚州市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周年。近日,揚州出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一步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形成保護更新的“揚州樣板”
“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歷史文化名城。”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揚州視察,為揚州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揚州市作為中國古運河的原點城市,近年來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文明建設融合起來,通過整治改造,讓古老運河換新顏,也為百姓小康生活打好生態底色。
最新出臺的《方案》闡述了揚州歷史文化名城和18.25平方公里揚州古城的特點、特色、地位和保護傳承總體情況。總體定位是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精致傳統生活體驗的揚州樣板。實施范圍是全揚州市域,重點聚焦18.25平方公里的揚州古城。力求通過保護優先、保留修繕、改造提升、拆違治亂的保護和有機更新思路,著力把歷史文化資源理出來、保起來、串起來、靚出來、活起來、傳下來,最終探索形成新時代具有全國示范價值和意義的保護更新“揚州模式”。
三大區域彰顯古城魅力
《方案》依據相關規定,結合揚州古城歷史沿革及功能分區現狀,在考慮保護更新策略差異性基礎上,將保護和有機更新的重點實施區域劃分為明清歷史城區、古城遺址核心區、古城聯動協調區三大區域。
明清歷史城區范圍為5.09平方公里明清歷史城區,重點打造“鹽商文化+精致傳統生活區”。該區域將嚴格保護利用明清歷史城區豐富的鹽業、漕運等歷史文化遺存,深入挖掘鹽商文化內涵,通過非遺傳承與活化、推進文創產業發展等形式,展示鹽商文化底蘊。依托古城特有的格局和風貌,穩步推進環境風貌整治,提高治理服務能級,營造自在愜意、“最揚州”的品質生活。
古城遺址核心區范圍主要是國家批復的《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中包含的唐子城、宋夾城等區域,重點打造“唐宋文化+世界人文風景區”。該區域將發掘隋、唐、宋等歷代重要遺跡,保護、展示歷史城市格局和遺存,講好歷代文人與揚州的故事,展示揚州歷史悠久、延綿不斷的文明史。按照“代表中國園林最高水平、提供國際標準服務、得到國內外游客普遍贊譽”的標準,把蜀岡-瘦西湖景區打造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古城聯動協調區范圍主要是18.25平方公里古城內除明清歷史城區和古城遺址核心區外的其他區域,重點打造“區域聯動+文旅功能拓展區”。該區域將提升住區環境,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增加旅游配套和商業服務設施,補齊明清歷史城區、古城遺址核心區配套功能不足。導入文化元素,加快北護城河沿線功能升級轉換,推動486非遺集聚區改造提升。
127個項目80條老街巷
為了將《方案》落到實處,揚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分年度、有計劃地推進127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項目,完成80條老街巷整治工作。
2022年~2025年推動完成彌陀巷、灣子街、蘇唱街等80條老街巷“一水一電一消防”整治工作。2025年前完成古城交通內環系統整治,全力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分片分類推進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和排水達標區建設,不斷提升古城宜居水平。
面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主動邀請專家參與,建立專家庫;鼓勵居民積極參與,自覺接受群眾監督,讓每一項方案設計、每一個更新項目、每一條政策落地都充滿溫度。不斷放大“老字號”“非遺+文創”“引游+興商”作用,推動實施傳統建筑活化利用、名店老字號振興等古城業態優化提升工程,加快推進古建老宅的保護性修繕和合理利用,大力提升名店老字號的旅游、經濟功能。
繪制“一張藍圖”,完善“一套政策”,打造“一批試點”。不斷完善歷史遺存保護、宜居品質提升、交通優化提升、傳統技藝傳承等行動方案的實施路徑,統籌推動重點項目實施方案,匠心描繪點線結合的行動藍圖。聚焦保護更新過程中的瓶頸堵點、現實難題,加大政策創新、流程再造力度,制定一批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技術標準。繼續向上爭取政策支持、項目支持和資金支持,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古城有機更新和活化利用等方面爭創全省示范。結合申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江蘇省城市更新試點要求,推動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城市更新項目。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揚州市將抓好如下工作:強化歷史性,把古城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精細研究,堅持全時域、全地域、全要素保護,努力保護好古城的空間格局和自然風貌。突出時代性,籌劃建立傳統營造技藝數據庫、城建口述史數字史料館等專業數據庫,提高“數字古城”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