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沛縣被列為全國鄉村建設評價樣本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專家團隊深入一線實地調研,查找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沛縣以此為契機,把鄉村建設評價作為一次全方位的體檢,強化落實評價成果的運用。2021年8月以來,建設實施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的農房改善項目、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六大行動、推進“停車便利化工程”等一系列項目,著力解決鄉村建設中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補齊鄉村建設短板,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規范農房建設 提升宜居品質
農房使用預制板比例高,部分存在墻體開裂變形的安全隱患,農房缺少特色等評價報告中指出的問題也是沛縣近年來一直比較關注的問題。農房是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基礎,沛縣堅持人民至上,順應農民需求,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為規范農房建設程序,2021年10月出臺了《沛縣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和《沛縣農房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建立農村房屋設計、審批、施工、驗收、使用等全過程管理制度,規范村莊設計與農房設計、建設、使用的行政程序管理,形成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等多部門聯審聯辦的工作機制。重點推進1980年以前建的農房改造改善,支持鼓勵1981年至2000年所建農房的改善,對有安全隱患的優先改造。截至目前,3000余戶、1萬余人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通過加強村莊建設風貌把控,邀請知名設計團隊、本地規劃設計團隊,對選址、建筑風格、房屋戶型等進行系統規劃、科學設計,注重融入漢文化元素,讓沛縣地域風貌彰顯,實現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規劃、生態環境等有機融合。
2021年11月,49歲的鹿樓鎮大朱集村村民宋永文,在千秋集農房改善項目中分到一套146平方米的新房,社區里寬闊干凈的柏油路、典雅大方的小洋樓、翠綠整齊的綠化植被、設施齊全的健身廣場……宋永文打量著自己的“新家”,滿眼都是幸福。“新村環境很好,配套設施也齊全,能住上這么好的新房,這輩子真沒想到,真的很滿意,原先住的老房子,破爛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里土路的常態,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的生活越過越美。”宋永文說。
改善人居環境 扮靚村莊“容顏”
為解決評價報告中日常環境衛生管護需加強引導、部分村莊存在污水處理設施閑置的問題,沛縣堅持“城鄉一張圖、全縣一盤棋”,以“百姓真正享受得到”為標準,聚焦群眾所思所盼,積極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全面實施“村村亮、莊莊綠、戶戶通、家家凈、溝溝清、廁廁潔”六大行動,鄉村面貌持續改善。今年年初以來,實施美麗宜居村莊創建40個,新建公廁90座,戶廁整改達標19902戶,農村生態河道整治76公里,拆除私搭亂建4.4萬平方米,清理村內溝渠數量501公里,清除野廣告10萬余處。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建立收運處置長效運行機制,形成了以“簡易化分類、長效化管理、實用化建設、生態化處置、資源化利用、經濟化運營”為主要特征的“六化模式”,探索推行農村“五網協同”市場化運行體系,目前全縣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率提高到100%。分類實施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435套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網和入戶管網工程,對60個老舊污水處理設施提升改造,入戶率已提高至60%。同時,對100戶以下的村莊采取分散式處理和接入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出水指標全部符合江蘇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標準。
每到閑暇時間,朱寨鎮徐胡莊村村民徐憲德都會來到村里的休閑廣場,在亭子里和村民說話聊天,好不熱鬧。“原來村里到處‘臟亂差’,現在變成‘美如畫’。”徐憲德樂呵呵地說,經過環境整治,現在大伙兒每天看著美景,在村里散步聊天,別提有多愜意了。
補齊縣城短板 豐富載體功能
針對評價報告中交通不夠通暢、路網密度低、公共停車場少的問題,沛縣著重從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的角度出發,2021年12月啟動了“停車便利化工程”。通過在主城區路牙石以上路面施劃停車位,截止到今年7月,已累計新增機動車停車泊位4300多個,非機動車停車標線6萬多米,全力解決“停車難”問題。以構建“便捷通暢、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縣城內部道路網絡體系為導向,實施市政道路改造建設工程7.9公里,總投資10.18億元,著力打通骨干路,貫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暢通縣城“微循環”。
以創建最美文化空間為目標,補強評價報告中文體設施較少的弱項,通過盤活存量建筑資源,在人流集中的學校、廣場、游園、社區附近,建設33個廣大市民觸手可及的縣城書房,傾力打造城區“10分鐘閱讀圈”和人性化、包容性文化空間,讓公共閱讀融入百姓生活,讓廣大市民沐浴滿城書香,打造“愛閱之城”。
大力培育群眾文化志愿服務隊伍,打通公共文化供給“最后一公里”,在城區街頭巷尾建設19個漢風小劇場,為本地梆子戲、荷葉落子、嗩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提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