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圩村給村民門口菜園圍上的柵欄,讓它們有了‘家’,既解決豐富了老百姓的菜籃子,又美化了村居環境,成為鄉間一道靚麗的風景。”中秋節前夕,睢寧縣李集鎮組織開展的人居環境村容村貌提升及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現場觀摩活動上,鎮黨委書記劉少山現場點評柳圩村環境整治特點。現在的李集鎮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村莊大變樣,村民的臉上蕩漾著滿滿的笑容。
走進柳圩村袁莊組,家家戶戶房前干凈的水泥路,延伸到圍著柵欄的菜園邊,菜園地里紅的辣椒、綠的青菜,各種蔬菜生機勃勃,柵欄外草坪連片,幾棵觀賞樹倒映在河里。
“我們村發揮人大代表的督查引領作用,帶領村民群管群建,把村里的‘臭水塘’變成了‘秀水潭’。”李集鎮人大代表、柳圩村黨總支書記王共猛眉飛地介紹著他們的“成功秘訣”。該村充分利用村里閑置空地和荒廢水塘打造“游樂場”,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增強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柵欄的購置、安裝都是村里統一規劃建設的,沒想到效果這么好,現在整個柳圩村就像一個大花園。”村民劉良喜與記者聊天時說道,下一步他想在菜園里改種一些花卉,讓門前的環境變得更美。
怎樣在美化人居環境的同時,又增加村集體與村民收入?李蟠圩村的成功經驗為這個問題找到了答案。“我們村人大代表牽頭,以協商民主的方式,讓過去的‘荒原’變成了‘樂園’。”李集鎮李潘圩村黨總支書記曹金品告訴記者,以前該村700多畝住宅用地有300多畝閑置廢棄無人管理,該村統一規劃種植芍藥花,村里提供種子、提供技術,芍藥變成李潘圩村的特色產業。
“現在芍藥花已經過了盛花期,但今年四、五月份的時候,芍藥花花開得很大,葉子郁郁蔥蔥整體很好看。花根部有很高的醫用價值,經濟效益可觀。不僅能扮靚村莊,還能鼓起村民們的錢袋子。”曹金配介紹說,芍藥根四年收獲一次,一畝地芍藥根產量在兩千到三千斤,產值可達到1萬元。今年是該村種植芍藥花的第二年,目前該村已經聯系好了芍藥根的銷路。
李集鎮軸山社區過去靠挖山采石貼補家用,錢沒掙到幾個,留下的荒廢山塘倒成了危險的“疤痕”。今年該社區采納人大代表的提議,將山塘徹底清理,重現了過去青山碧水的樣貌,同時在山東建起了游園,成了村民們金秋納涼的好去處。
“我們這個小游園,緊靠美麗的山塘與陡峭的石頭山,村里的老少爺們經常來到這里,或是在涼亭里看山看水,閑聊休憩,或是到小廣場里健身娛樂,載歌載舞。”村民趙光富談到社區的變化,由衷感嘆。以前環境不好,村民也沒有娛樂的地方,現在大家經常聚在一起,關系融洽了很多。
“這里也是我們的宣傳陣地,周邊是繪制了百年黨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的文化宣傳欄,營造了傳承紅色基因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軸山社區黨總支副書記趙建國說道。
“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強調的是因地制宜,留住鄉愁。下一步,我們還要深入宣傳動員,讓老百姓自覺加入環境提升工作中。要強化‘門前三包’工作機制,夯實長效管護隊伍。形成群眾唱主角,村干部抓落實,全員參與、齊抓共管格局。同時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四走四助’、履職盡責,有序推進全域美麗目標,提升大李集整體發展形象。”負責李集鎮鄉村振興工作的人大主席鮑中強介紹說。(文圖/馮威 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