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要改外在的“面子”,更應注重惠民的“里子”,要做好改造工作并不簡單。今年年初以來,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和平橋街道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援法議事”平臺為載體,以改造難題為切入口,充分發揮人大代表、黨員代表、社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居民代表等群體的作用,聚能、聚心、聚力,讓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始終在依法改造、民主改造的路上有序推進,辦好民生實事。
摸清剛需 聚攏的是民心
“施工方在地下管網動工的時候,應該著重考慮動工點位,做好預案,確保一次改造到位,避免反復施工、給小區居民日常用水帶來不便。”崇川區人大代表金吉林在萬象西園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援法議事會現場說。作為端平橋市場周邊較早建成的小區之一,頤和社區萬象西園住著900余戶居民,小區違建多、公共設施陳舊、老年人和外來人員多等特征明顯。如何將小區改造改到居民心坎上?和平橋街道頤和社區召集人大代表、黨員、社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和居民代表,召開援法議事會,面對面收集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多元參與、共同議事。同時,為解決老舊小區施工方與居民之間信息溝通難、處理反饋慢等問題,還利用“云端”力量收集問題。截至目前,已累計收集并解決下水道堵塞、外墻漏水、燃氣管線變更等多種問題訴求。
聯動治理 破解的是難題
8月底,起鳳園小區不少居民向“飛牛社工”求助,反映14幢南面雜物垃圾堆放的問題。經了解,該問題已經困擾居民多時。如何有效解決問題?小區所在的起鳳社區居委會以老舊小區治理為議題,搭建援法議事協商平臺,在經過社區、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居民四方代表的多輪實地調研、會議協商后,最終達成聯動治理共識,并將原先亂堆放雜物的地方建設為停車位,不僅解決了垃圾混堆問題,也緩解了小區停車難問題。
今年年初,起鳳園小區在完成老舊小區改造后成功引進了飛牛物業服務社,和平橋街道起鳳社區乘勢而上,成立了“紅管家”援法議事會,在人大代表、社區法律顧問的指導協助下,聯合服務社制定老舊小區微治理計劃,以起鳳園小區為試點,除日常性服務外,“飛牛社工”還以樓棟劃分片區,收集居民建議,協助組織居民開展援法議事協商會,讓“自己的家園自己守護”的意識萌芽。
多方參與 依靠的是合力
粉刷后的樓體煥然一新,拓寬的道路方便居民通行,增設的智慧車庫解決了充電難題……“從一次次的實踐來看,‘援法議事’的作用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認可,居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援法議事‘量身定做’解決方案,使基層治理更加精準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常參與各個社區援法議事會的和平橋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姜林建說。為助力老舊小區升級改造,和平橋街道以美麗小區建設為載體,把居民“請進來”參與改造協商,讓居民“走出去”,參與項目把關,聽居民“追評”,參與監督回頭看,每一場援法議事會都民意滿滿,提高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也讓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