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升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突破千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這是未來五年江蘇省南京市將要鋪展的新畫卷。
來寧的新市民何處安居?過去五年,從解決南京原住民“住有所居”到把新就業高校畢業生、外來務工人員等都納入住房保障體系;從公租房、共有產權房到“真金白銀”的租賃補貼,再到小戶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賃住房;從保障性租賃住房集中供應到以需求為導向的分散建設,優化職住平衡,配套不斷完善……在住房這件民生大事上,南京正在張開雙臂,擁抱越來越多的新市民。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南京已累計讓21萬多戶新市民家庭享受到了住房保障政策紅利。
政策“大禮包”持續加碼 覆蓋范圍不斷擴大
春節將至,丁家莊保障房片區內張燈結彩,年味越來越濃。51歲的唐女士吃過早飯準備去附近的農貿市場置辦一些年貨。唐女士來自河南洛陽,2019年通過申請搬進丁家莊保障房片區燕平園小區,結束了奔波租房的日子,讓她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小區環境非常好,管理十分完善,周邊配套也很齊全,商場、學校、醫院都有,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特別舒心。”提到南京對新市民的保障,她給出了五星好評,今年還準備留寧過年。
“南京市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完善住房保障體系試點城市之一,‘三房兩改’(三房即公租房、政策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兩改即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是重點工作。”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局長蔣冰介紹說,隨著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精準保障新市民群體住房需求,已成為住房保障領域新的重點工作。
近年來,在不斷探索中,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不僅走在了全國前列,也形成了獨有的“南京特色”——
2015年,南京市發布了住房保障“1﹢4”文件,推行“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軌運行機制”,全市范圍內的公租房和廉租房統稱為公租房。實物配租方面,保障對象不僅包括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還將新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以及經市政府認定的其他住房困難人員也納入其中。近年來,南京還積極向企業提供住房支持,為符合條件的蘇寧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分別供應了489套、503套公租房。目前,新就業大學生公租房實物配租已達2856戶,保障范圍涵蓋42家不同的企業和科研單位。
2016年,為了進一步擴大保障人群覆蓋面,南京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公租房貨幣化保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將公租房貨幣化保障對象擴容,從原來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擴大到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以大學畢業生、外來務工人員為代表的新市民。目前,高校畢業生租房補貼已累計保障超過17萬人,累計發放補貼金額超過15億元。
2017年,南京市全面開展人才安居工作,圍繞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和人才強市戰略,出臺了《南京市人才安居辦法》等近20份人才安居政策,全力解決企業人才在購房、租房中的困難,進一步增加了新市民的安居方式,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2019年年末,南京成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一批13個試點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的城市之一。小戶型、低租金的優勢,將有效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和落戶的新就業大學生等群體階段性住房困難。“其主要目的是幫助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一張床、大學生的一間房、新市民家庭的一套房。”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工作人員表示。
2020年12月29日,丁家莊二期鳳來南園排起一條長隊,隊伍中都是來選購共有產權房的居民。來寧工作不久的曾女士選購了建筑面積約65平方米的兩居室,“每平方米單價1.6萬元左右,按照80%的產權份額申購,房款總共80萬多元,比周邊商品房的價格低了不少。首付30%后再進行貸款,真的特別劃算!”
在保障性租賃住房不斷完善的同時,南京正著力讓更多群眾能買得起房,2015年,南京市出臺《保障性住房共有產權管理辦法》,率先啟動保障性住房共有產權房機制,是全國較早發展的10個城市之一,目前累計保障新就業人員近千戶。
“從公租房、共有產權房到‘真金白銀’的租賃補貼,再到小戶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賃住房等不斷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以及一系列相關支撐文件,將為南京新市民帶來越來越豐厚的住房‘大禮包’。”蔣冰說。
保障性租賃住房集中供應 滿足群眾多樣化居住需求
作為全國首批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城市,南京通過新建、改建和盤活存量等方式,多渠道籌集租賃房源,努力滿足新市民群體多層次、差異化租賃居住需求。
2020年,南京市與中國建設銀行簽訂了《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戰略合作協議》,將獲得對政策性租賃住房項目總額不低于350億元的貸款支持,計劃3年內籌集政策性租賃住房不少于10萬套(間),預計將服務新市民等群體超過20萬人。
作為南京市第一批政策性租賃住房試點項目,江北新區人才公寓一號地塊一片忙碌景象,11幢住宅建筑已經封頂,正逐步轉入內部裝修,2棟商業樓及公共配套也在建設中,完成內部裝修后,預計將提供2000套租賃住房。
更重要的是,縱觀南京各大保障性住房片區,周邊公共配套齊全,地鐵、名校、醫院、商業綜合體……應有盡有,保障性住房正撕去“環境差”“地方偏”“配套差”等標簽。例如,丁家莊保障房片區鳳霞路的悅拾光商業綜合體的開業不僅能給片區的居民帶來全新的購物生活方式,還創造了300多個就業崗位,有效解決大學生和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
“在選址上,保障性租賃住房優先布置在距離配套商業較近或者商住用地性質的地塊,盡量靠近地鐵站點、有軌交通站點或公共交通站點,保證生活便利、方便市民出行。”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工作人員說。
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4萬套 加大對新市民的保障力度
2021年1月12日,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上實現更大作為。
在住房方面,會議明確健全租購并舉的住房體系,完善以保障性租賃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新開工保障房650萬平方米、竣工260萬平方米,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4萬套。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大租賃住房用地供應。
新市民是城市發展的有生力量,是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對于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的大力推進,對新就業高校畢業生、外來務工人員的保障,都切實反映出南京市住房保障的惠及面更寬了,門檻也更低了。”蔣冰說。
接下來,南京市將從供應端的豐富、以需求為導向的布點加大政策性租賃住房籌集,綜合解決好新就業大學生等新市民群體的租賃住房需求。一是提出在高新區、省級以上開發區、地鐵站點周邊,居住類用地出讓可配建不少于5%的人才住房。二是支持國有平臺在地鐵沿線建設租賃住房,優先保障人才安居需求。三是鼓勵企事業單位在自有科研、工業用地范圍內建設租賃住房。四是在江北新區、建鄴區、紫東片區、江寧區等四個區域布局面向海外人才的海智灣,提供不低于2000套租賃住房。
蔣冰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有效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對實現全體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能讓更多新市民加入城市中。”(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1.02.09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