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老人的養老習慣和目前養老機構建設情況來看,未來大多數老人仍會選擇居家養老。今年的省政府民生實事工程清單,再次將“開展3萬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納入其中,為這一人群實現“原居享老”創造條件。
一戶一方案,哪里不便改哪里
江蘇有1800多萬老人,養老需求多元。在去年首批改造3萬戶的基礎上,今年全省將再對3萬戶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重度殘疾老年人家庭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
泰州市姜堰區橋黃村五保老人卞士友今年90歲,獨居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屋內光線昏暗,且電線老化、存在安全隱患。承接任務的江蘇金康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實地評估后,進行了電路改造,更換了電線、開關插座,并進行防護處理。如今,節能吸頂燈一打開,屋內便十分明亮,兩盞感應夜燈和坐便椅方便起夜,床前還有一張裝有扶手的換鞋凳。“改造后,感覺生活方便多了。”老人開心地說。
一戶一方案,居家生活哪里不方便,就改造哪里。記者在國內最早從事居家和社區智慧養老的企業安康通采訪時得知,這家公司去年專門成立了適老化改造運營部。該部門負責人吳彬介紹,去年已承接南京、南通、連云港、宿遷等地的十幾個適老化改造項目,為近5000名老人的家庭進行了改造。
“除了基礎設施和生活起居方面的改造,智能設備改造還可與當地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連接。去年冬天,有老人在家中中風,老伴按響報警按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人員第一時間上門,及時將老人送醫救治。”吳彬介紹,像把手高低、報警器安裝位置等,改造中都要和老人溝通,還要現場教會老人使用輔助器具。
海安市經過適老化改造的250戶家庭,已全部與當地居家養老智慧平臺對接,線上線下融合,呼叫熱線隨時能找到社區助老員。在南京市秦淮區,359戶適老化改造家庭配備了智能床墊,方便監測老人的生命體征,并與服務平臺及老人子女保持聯網。
入戶評估公開招標,確保公平高效
在農村,不少困難老人最缺的是安全方便的衛生間。“以前上廁所,我總要帶個小板凳撐住自己。現在真是太好了,你們想得太周到了!”泰州市姜堰區許橋村的獨居老人吳英今年76歲,因為腿腳不好,洗澡如廁一度是難題。去年10月,相關機構入戶評估后,為她家配備了集成衛生間。廂體式衛生間運到家門口,現場接上水,安裝太陽能電板后就能使用。這樣的集成衛生間,姜堰區一共做了100戶。
適老化改造面廣量大,有限資金要“花在刀刃上”。記者看到,在大量入戶走訪評估后,各地列出幾十項改造清單,其中安全項目占比很高,包括煙霧報警器、溢水報警器、門磁感應器、人體感應探測器、一鍵呼叫、地面防滑處理、扶手、防撞護角等。煙霧報警器還與當地消防監控系統聯網;按下一鍵呼叫按鈕,可聯系區級居家養老服務平臺,20分鐘內平臺即可調度附近助老員上門查看。
據南京市建鄴區民政局副局長許華強介紹,該區把適老化改造對象從經濟困難的低保戶等老人擴展到全區的高齡、空巢、獨居等特殊困難老人,今年要在160戶家庭進行改造。委托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上門評估,建立“評建分離”機制,確保這項工作的精準化、公平性和高效率。招標確定的施工單位,要根據第三方機構的建議清單及老人實際需求開展適老化改造。完工驗收后,由老人(或親屬)、施工單位、驗收單位、街道、區民政、區財政等簽章確認。
貼近引導,讓養老需求轉化為消費需求
據業內人士測算,我國適老化改造的潛在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但目前這一改造仍被視為普通裝修,由此帶來行業識別度不高、老百姓“不買賬”、政策落地難等問題。
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多年前就將適老化設計作為普通住宅建設的標準。例如,日本的建筑標準里規定,馬桶、浴缸、樓梯、走廊、玄關等處都要加裝扶手,室內布局則要考慮輪椅進出等。
去年7月,民政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這被視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提速”的信號。
江蘇率先部署,去年就將適老化改造工程列入民生實事,目前各地已積累不少經驗。記者采訪中不少項目負責人表示,目前適老化改造仍屬福利性質,原則是“保基本、兜底線”,但這一改造需求其實普遍存在。吳彬坦言,要通過宣傳展示讓更多老人對“適老化改造”形成概念,基層政府也要從機構養老床位建設的“第一意識”中調整過來。
南京市玄武區聘請的“銀發顧問”丁寧告訴記者,區民政局試點購買專業社會組織服務,通過他們進社區廣泛宣傳,讓老年人了解適老化改造內容、知曉適合的改造方案。“年紀大了,洗澡時最怕摔跤。政府如果能幫我們找到靠譜的改造方,我們愿意花錢把衛生間、廚房改一改。”家住玄武區大石橋社區的唐深剛老人看到樣板間圖片后,當即決定自掏腰包進行改造。
“養老需求轉化為消費需求,尚需時日。”許華強表示,目前適老化改造財政補貼每戶2000-3000元,主要滿足經濟困難老人的剛需。蘇州、常州等地嘗試采取地方政府補一點、個人出一點、公益捐一點、市場讓利一點的辦法,擴大覆蓋面,讓更多老人享受便利。總體來看,目前承接適老化改造工程的仍以養老企業為主,市場化進程需逐步加快,相關產業鏈有待形成,行業專業化程度急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