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蘇省兩會,省政府工作報告描繪了今后五年的發展藍圖,其中提到“十四五”時期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10萬億元的高平臺上力爭實現更加穩健的增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我省提出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已有5年,5年發展的成果怎樣?今后,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如何推進?有哪些謎題待解?
5年“穩步走”,產業科技創新具備國際競爭力
2016年,江蘇“十三五”規劃中指明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第一步”:經過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框架體系,主要創新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以上水平。進入“十四五”開局,經過5年的培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第一步”已穩健落地。
“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我國在發展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新概念,可以借鑒國際上的創新中心來謀劃發展。”江蘇省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李榮志介紹,目前全球比較認可的包括美國硅谷在內受到公認的創新中心有46個,這些創新中心有典型的共性特點。
“這些城市群的綜合實力強,科教資源豐富。比如美國硅谷集聚了美國大學城的高端教育資源,擁有高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英國倫敦集聚了世界頂尖的生命科學中心和企業群體。” 李榮志總結道,這些城市群對外聯系的頻次和包容性強,一般情況下不設界限,全球從事技術開發的人員都可以在辦公室內結成小組。他認為,國際創新中心的共性特點對我省加快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我們從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方面進行分析。在創新投入指標上選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人員投入強度;創新產出指標則用勞動生產率、萬人專利申請量等表示。這些指標具有較好的數據質量且最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秘書長江靜說。研究結果顯示,5年來,江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高于英國、荷蘭、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基本達到創新型國家的中等水平;江蘇萬人專利申請量為24.69,與上海持平;江蘇高技術出口占制成品百分比高于北京,顯著高于主要創新型國家,顯示出江蘇高技術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接近創新型國家中等水平;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3.2萬家、躍居全國第二;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有研發活動的規上企業占比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1.7倍……在5年大戰大考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交出了高質量的答卷, 10萬億經濟總量的江蘇成績背后是科技在支撐。
“十三五”期間,江蘇在高端裝備、高溫合金等共性技術領域開展126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誕生了622項原創技術,把相關產業鏈的發展進一步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數據顯示,5年來,全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共創建了127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48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兩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020年江蘇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全省規上工業38%的產值和49.6%的利潤,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增長點。
科技體制改革,賦予科創人才更多自主權
在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科技體制改革是重要著力點。
“6000多萬元的校企合作項目,一個多月時間就簽下來了,效率比改革前高多了!”擴大科研自主權,中國礦業大學副研究員王勃深有體會。
江蘇“科技改革30條”著力推進科技“放管服”,提出全面放開橫向科研項目的管理后,高校院所可自主確定項目經費使用范圍和標準,成果可歸委托方或科技人員所有,收入可由項目組成員自主分配。以江蘇省農科院為例,明確橫向項目完成后的余額項目團隊可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分配,其中70%可用于團隊(個人)分配。
開展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是調動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在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江蘇大力探索制度創新。李榮志表示,“創新驅動的發展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問題。這幾年,江蘇全面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完善創新生態,通過實施‘科技改革30條’等政策措施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無錫市副市長、民盟無錫市委主委高亞光帶去一份關于“支持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的提案。“科技成果轉化難是長期以來制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瓶頸。對于高校院所來說,科技成果多是職務行為,其所有權歸屬單位,科研人員自身難以享受到科技成果轉化帶來的收益,缺乏轉化的動力,導致大量資源得不到高效利用。”高亞光認為,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權制度改革,對于加快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激發科研人員活力、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委依托京津冀、上海等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積極推廣“以事前產權激勵為核心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舉措,賦予科研人員一定比例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亞光建議國家有關部委適時將蘇南自創區所在地市全域納入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范圍,以產權來激勵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廣大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為國家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積累經驗、探索路徑。
“‘十四五’時期,將營造競爭力強的創新創業生態。提升重大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完善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機制,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表示,我省將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
國際化創新高地動能何來?加強頂層設計
加快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融入國際創新資源不可或缺。只有邁向國際化,才能造就更遼闊的發展空間,參與到全球科創競爭序列。
2018年,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落戶南京江北新區;去年9月,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江蘇啟迪聯合創業基地在江北新區揭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邁向國際化的步伐加快。
在對病人開展超聲成像時,超聲設備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互相制約,當其中一個指標推向極致時,另一個指標勢必降低,導致成像質量差,這成為醫療超聲設備領域多年難解的難題。2020年,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多模態和混合3-D超聲/光聲成像系統”項目打破了這一科學難題。“我們為設備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之間的權衡提供了一項潛在的解決方案。”參與這一項目的中方研究員阮義說,該項目提升醫學超聲波束成形算法,提高超聲系統成像性能,并設計和開發一種新型醫學圖像掃描儀瞄準產業化。
“構建國際化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議完善頂層設計。”常州市科教城管委會副主任蔣鵬舉認為,對標“十四五”建成“一中心”這一目標,國際創新合作園區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符合國際規則的創新生態仍需提升。他建議,完善頂層設計方案,進一步構建國際化創新生態系統,完善地區間伙伴園區政策,在蘇中、蘇北地區布局1~2個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國際創新產業園,對向產業園轉移的國際性制造類、檢測類、試驗類項目給予一定支持,在全省范圍內打造研發、試驗、制造、測試的梯次創新體系。
李榮志建議,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我省還需形成更濃厚的創新氛圍,從領導干部、企業家做起,從基層公民和中小學教育中做起。“站在10萬億元經濟總量高平臺,我省經濟實力較強,但企業聯合體還需進一步加強。”他說,和國外企業群相比,我省企業“隱形冠軍”還缺少更高效的聯動,未在全國形成更大范圍的影響力,這是建設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企業聯合體建設需加強外,產業和科技的分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長三角科創一體化框架下,上海和合肥的國家科學中心主要工作還是做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創新的地位不動搖,我們則要梳理出產業鏈體系,尋找金字塔最頂尖的產業集群企業,精準對接科技創新。”(張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