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楊柳依依,春意盎然,蘇北大地一派生機勃勃。記者前往江蘇省最西部的徐州市豐縣采訪,沿途農房改善的新型社區吸引著我們的目光,放眼望去,一片片錯落有致的樓房、一處處紅綠交錯的花壇草坪、一應俱全的各種健身器材等等,真讓人誤以為這里的農房是高檔的別墅小區。
近年來,豐縣深入推進農房改善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切實加快蘇北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的總體要求,堅持農房改善是關系蘇北農民群眾生活質量、關系全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事來抓,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科學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系統考慮穩步推進,農房改善工作取得扎實成效。2019年以來,豐縣先后建設農房項目39個,累計完成群眾住房條件改善12000余戶,超額完成省市下達的任務。在工作推進中,豐縣聚焦規劃引領,項目建設實現高質量;聚焦群眾需求,鄉村生活展現高品質;聚焦產業帶動,增收致富邁上高速路;聚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現高水平。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收獲滿滿。
在豐縣宋樓鎮魏莊村新型社區,農戶李寧寧說:“我家原來住在老舊不大的房子,屋里住著老少6口人,平時干活的農具都沒地方擱。農房改善后,俺家按照分房計劃,分到了一套130多平方的樓房,三臥兩廳兩衛,寬敞的很,感覺挺不錯的。”
宋樓鎮魏莊村支部書記李彬建介紹,魏莊村新型社區總投資4800余萬元,占地98畝,建設兩層獨院、兩層商住多用兩種戶型,改善住房367戶。社區整體統一規劃,設計新穎、道路寬闊、花草飄香、四季皆景,休閑廣場、健身設備、公共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實現雨污管網分流,道路硬化、亮化、綠化一應俱全,是集“生態宜居、美麗富裕、和諧幸福”為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
魏莊村在做好做好社區周邊產業布局、物業管理等方面具體工作的同時,堅持提前謀劃、建管并重,抓項目建設,積極引領農村發展,全力打造宜居、安居、樂居、康居的新型農村田園生活。
堅持群眾意愿,不搞“一刀切”。豐縣嚴格按照人性化原則,在綜合考量村莊房屋情況、農民群眾承受能力、收入情況、農民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堅決杜絕強制拆遷、趕農民上樓等問題的發生。
豐縣宋樓鎮新莊村村民肖偉領說,自己不想住高層,就選了130平方米的兩層別墅。
“在戶型的設計上,我們一家一戶地統計征詢過。每家希望面積多大、兩層還是三層,都是一一填表登記,匯總后形成詳細方案,比如兩層建多少、三層建多少、大中小戶型各多少,全部是一對一定制。”宋樓鎮新莊村支部書記李漢軍介紹說,村“兩委”堅持群眾意愿,群眾支持的事我們就一定做好,群眾反對的事我們堅決不做,一切以群眾意愿為前提。經過近兩年來的不懈努力,新莊村目前已建設成為景觀資源豐富、文化內涵深厚、魅力獨特的“吃、住、研、游、購、娛”六要素完善的特色鄉村,村內建設“文化景觀大道”,遍布春播、夏種、秋收、冬儲等農耕元素為主的壁畫、浮雕,讓游客深入體驗農民春耕夏耘、秋獲冬藏的場景,村民生活質量連年攀升。
堅持產業支撐,統籌村莊布局。記者走進豐縣大沙河鎮岳莊村水岳人家小區,一排排整齊的洋氣小樓房映入眼簾,房前屋后的各種花卉婀娜多姿,爭奇斗艷,美不勝收,墻上的文明公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畫廊更是成了這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增添了文化氣息,盡顯幸福鄉村的美好生活。
岳莊村自2019年啟動農房改善,項目總規劃130畝,投資額約9000萬元,改善住房446戶。建設當中,村“兩委”一班人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選址意愿和需求意愿,精心做好外立面風格、戶型面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規劃設計,項目建設受到了村里群眾和上級部門的認可,2019年被評為省級示范項目和江蘇省首批“水美鄉村”。
談及農房規劃建設時,大沙河鎮岳莊村支部書記皇甫道遠介紹說,小區自建設初期就聘請了浙江大學進行漢式風格建筑的整體規劃、設計,在施工期間又聘請了專業的監理,以保證建設成農民滿意的安居小區。
此外,岳莊村還充分發揮產業支撐效應,積極利用當地的果品資源優勢,在深加工上下功夫,先后建起了果品深加工項目3家、紙箱廠4家,其中總投資逾億元的徐州寧興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豐縣酥梨罐頭和紅富士蘋果罐頭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增添了新鮮活力,同時解決了1300多人的勞動就業問題,村民們喜笑顏開。
豐縣還充分發揮縣財政投入和上級政策扶持的導向作用,堅持“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專款專用、形成合力”原則,建立“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籌集和使用機制,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項目,形成拳頭效應。堅持功能滿足需求、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完善水電氣網、綠化亮化、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配齊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公寓、黨員活動室等服務設施。
風勁好揚帆,奮進正當時。“干好百姓喜歡的事,干好百姓最受益的事。”豐縣住建局負責同志說,下一步,豐縣住建局將按照省市部署,著力提升項目品質,塑造新時代鄉村文化景觀,進一步推動適宜產業與農房項目融合發展,做實做強農房改善“后半篇”文章,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來源:豐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包化雷、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