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農民住房改善,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今年是蘇北農房改善三年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一年即將過半,眼下,蘇北五市正咬定目標、全力推進農房改善項目建設,確保圓滿完成“三年改善30萬戶”的目標任務。
江蘇臺記者尹美又:“在宿遷市宿豫區陸集街道利民社區,上個月100多戶村民剛剛搬入新居。就在不遠處,項目三期也即將建設完成,到時候這里將成為356戶、1500多名村民的幸福家園。”
宿遷市宿豫區農房辦副主任朱軍告訴記者,目前農房建設的主體都已經基本完工,現在正開足馬力進行配套設施建設,確保7月底前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徜徉在利民社區,一排排粉墻黛瓦的花園洋房沿河而建,社區里花團錦簇、綠樹環繞。走進村民王永亮家的二層小樓,寬敞的客廳、嶄新的陳設,讓人眼前一亮。
居民王永亮告訴記者,現在住的房子比以前好多了,屋里屋外都很干凈,和城里比基本上差不多,而且出門就是小菜園,自己種自己吃很方便。
宿遷從2018年實施農房改善行動以來,無論是硬件環境的配套、還是在情感紐帶的維系上,都下了大力氣:教育醫療、健康養老、體育文化等配套服務一應俱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一步到位,還尊重農民的農耕習俗,特意劃出30畝“微田園”,每戶都分到了1分小菜地,種植瓜果豆菜,滿足日常所需。同時就近規劃建設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方便村民生產生活。
宿遷市農房改善指揮部產業指導組負責人張成亮介紹,堅持圍繞農房項目配套產業鏈,圍繞產業鏈打造農房項目,全市累計開工農特產業配套項目254個,帶動就業2.3萬人,促進農戶就地就近就業。
為了讓農民“穩得住、能致富”,蘇北五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在淮安金湖,位于呂良鎮孫集村的湖畔旺屯新型農村社區已經全部建成交付,當地把農房改善與全域旅游、“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融合聯動,保證每個新型社區都有特色配套產業:依托沿淮金線高效農業示范帶,發展現代農業企業6家,提升建設5000畝觀光農業區、1000畝高效漁業區。配套建設標準化廠房,引進體育器材加工、服裝玩具生產等企業,吸納就業600多人,人均年增收3.36萬元。
淮安金湖縣住建局副局長、縣農房辦常務副主任伏銀成說:“在新型農村社區周邊一二三產業都配了,讓老百姓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也在思考農村要振興,最終還是要把年輕人吸引回農村,帶動農村的長久發展。
眼下,蘇北五市正以繡花的功夫、硬核的作風,高質高效推進農房改善工作,“三年改善30萬戶”省定目標任務有望提前完成。通過實施蘇北農房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水平明顯提升,鄉村風貌明顯改善、鄉村特色得到進一步彰顯,建成了一大批體現地域特點、鄉土特色、時代特征的新型農村社區。一條美麗宜居鄉村與繁華都市交相輝映、協調發展的“江蘇路徑”正越走越寬。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尹美又 沈楊 俞銘義 楊帆 章斌煒 夏敬棟 宿遷臺 金湖臺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