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市交通運輸局、市建委保障改善民生、便利交通出行等相關情況。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為緩解主城停車難,交通部門今年將建設18處公共停車場,啟動編制新一輪停車綜合治理實施行動計劃;建設部門創新交通擁堵治理舉措,繼續推進“小微堵點”改造,年內改造不少于15處“小微堵點”。
據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羅睿介紹,為推動公共停車場建設,我市制定了2019-2021年主城區公共停車場建設行動計劃,增強主城停車資源供給能力。今年列入民生實事計劃項目18處,目前已建成橋南一村公共停車場,新增泊位182個,其余17處均已在建。
2019年-2020年,南京市開展了十個試點片區停車綜合治理,通過建設新增、資源挖潛、錯時共享等措施,有效緩解了十個試點片區停車供需矛盾。在此經驗基礎上,近期市交通運輸局啟動主城區停車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研究,將形成新一輪實施行動計劃,目前正在開展規劃方案編制工作。將通過停車設施挖潛、適度增加停車供給、強化停車系統管理等措施,基本實現主城區停車總體供需平衡。
在農村“四好公路”建設上,今年南京市計劃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147公里。目前全市共完成84公里農村公里提檔升級,12座農路橋梁建設也順利完成。全市農村公路里程已達8210公里,并在全省率先探索推廣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路長制”,率先開發運行“四好農村路”信息化管理平臺,江寧、高淳兩區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村四好公路”示范區。
近年來,為更好地解決市民出行“交通難”的問題,南京市建委全力推動“小微堵點”改造項目落地。2018年,市建委根據全市交通運行的總體情況,牽頭梳理和編制新一輪的交通治堵三年行動計劃。本輪治堵工作的亮點是實施“小微堵點”改造,采取“一點一策,因地制宜”的改造方案,對癥下藥,通過“微創手術”,為城市“活血通脈”。2019年-2020年,全市共計完成廣州路、鼓樓醫院門前等52個小微堵點改造,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市建委總工程師石平府介紹,通過會同市公安交管局充分收集民意、深入一線調查,排定了2021年的改造項目,全年完成不少于15處“小微堵點”改造。截至目前,建鄴區月安街—燕山路交叉口、雨花臺區鳳匯大道—龍藏大道交叉口、雨花東路—雨花南路交叉口、卡子門大街—麥德龍街交叉口等4個項目已提前完工;水西門大街—莫愁路交叉口、應天大街—晨光路交叉口等11個項目將于7月底竣工。仙林大道—九鄉河東路交叉口、仙林大道—學原路交叉口2個項目,將利用暑期學生放假時間實施。
記者在月安街-燕山路交叉口看到,月安街在紅綠燈東西兩段中分帶,均設置了護欄,地面施劃了三股車道,車輛直行左轉均比較順暢。據建鄴區建設局工作人員介紹,由于該路口過去為2車道,兼顧直行、左轉和右轉,直行車輛上下班高峰時段在此積壓排隊,影響了正常通行。改造取消了月安街東西進口62米的中分帶,移植部分綠化改為瀝青路面,各增加一股直行車道。燕山路北進口68米中分帶改為瀝青路面,增加了一股左轉車道。“路口寬了,好走多了。”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
石平府表示,2021年,重點聚焦民生訴求較為強烈的醫院、學校周邊區域和常發性、多發性交通擁堵節點,著力解決居民出行煩心事。如省人民醫院等重要醫院周邊,充分利用龍蟠里現有道路,結合區域就醫下客市級需求,設置單行道,開辟臨時下客區,緩解因下客造成的節點擁堵。
小微堵點改造均集中在主城現狀較為擁堵的節點和路段,實施堅持精細化建設管理要求,通過張貼公告、召開居民議事會等形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施工中遵循“夜間搶施工、白天保交通”的原則,將對居民的影響降至最低。
根據小微堵點“即時發現、即時整治”的工作機制,南京市建委會同市公安交管局啟動石鼓路—豐富路、花神廟立交至華為路出口匝道、江山大街與廬山路、江東南路、黃山路路口等項目的方案研究工作,計劃今年完成改造。(南報融媒體記者 何鋼 圖/文)
2021年,15個已開工小微堵點名單
1、明故宮路(御道街路口)
2、龍蟠中路(西華東巷西延路口)
3、鼓樓廣場(中央路北進口、中山北路西北進口、北京西路西進口)
4、龍蟠南路(永樂路路口)
5、建鄴路(虎踞南路路口)
6、石楊路(萬達江南明珠路段)
7、應天大街(雨花路路口)
8、應天大街(晨光路路口)
9、水西門大街(莫愁路、升州路交叉口)
10、月安街(燕山路交叉口)
11、鳳凰東街(清涼門大街路口、裕盛路路口)
12、龍蟠里(廣州路-虎踞路)
13、卡子門大街(麥德龍街路口)
14、雨花東路(雨花南路路口)
15、鳳匯大道(龍藏大道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