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蘇省淮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元小區四期,柏油路面一塵不染,車輛停放整齊有序,錯落有致的亭臺、綠化景觀小品,更為小區增添了無限生機。“變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小區1號樓業主侯金順感慨道。
黃元小區之變,是淮安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自2013年以來,淮安已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091個。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居民實現安居夢想,切身感受到了“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群眾滿意是“第一標準”
近年來,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淮安市選擇樣本解剖“麻雀”,先從問題多、矛盾大、困難重的小區中選擇,各縣區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啃下硬骨頭,率先將河下小區、櫻花園小區、黃元小區四期等打造成示范項目,為全市作出表率。
在改造過程中,淮安市始終以“關注民心、聚焦民生”為核心,把工程當成服務群眾、化解矛盾、拉近距離的橋梁紐帶,充分尊重居民意見。在方案征求、圖紙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引入行業監管、群眾監督、街道參與、媒體評議等,促進整治質量的全面提升,力爭實現“整治完成一個,出新出亮一處,群眾點贊一個,長效管理一個”的整治“四個一”效果。
在歷年的老舊小區改造推進中,市委市政府以“家家到”形式開展多輪明查暗訪,現場聽取群眾意見建議,邊查邊改、立行立改,把群眾滿意度作為“第一標準”,排定工作計劃,修訂改造方案和步驟,讓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成為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
群眾訴求是“第一信號”
“咱們小區進入今年的老舊小區改造名單了,大家有什么意見盡管提,幫我們一起完善方案。”去年4月,一場特殊的座談會在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元小區舉行,在區住建部門初步排定改造方案后,社區干部現場向居民詢問老舊小區改造意見。
全程接受群眾建議和群眾監督,是黃元小區四期改造的一大特色。在整治改造過程中,街道、社區、施工方、群眾代表的電話在每一個樓道口進行公示,業主們提出的合理建議,都被一一采納。
群眾參與,在竣工驗收環節亦有體現。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住建局物管處處長韓建表示,在項目竣工驗收后,還進行了抽樣調查和群眾滿意度測評,群眾不滿意的,拒絕發放工程尾款。
常態長效是“第一目標”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淮安市104個小區全部完成立項、征求群眾意見等工作,85個小區完成改造方案設計,淮安區9個小區全部進場施工。在改造進度基本達序時的同時,各地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傾聽群眾訴求,彰顯群眾意愿,融入當地歷史文化元素。
淮安市把建章立制作為著力點,在改造完工后,所有老舊小區將建立物業管理運行機制,實行社區居委會、物業服務單位、業主委員會“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充分調動社區、產權單位、居民共同參與老舊小區管理,確保改造后的老舊小區“顏值”不反彈、“內涵”不降低。
(淮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