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首頁>江蘇建設> 正文
觀一館而知一城 明故宮遺址展覽館建成開放
2021-07-22 14:26:20 來源:南報網   作者:王峰  責任編輯:黃靜

  南京明故宮自1366年始建以來已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其遺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前,明故宮遺址展覽館建成開放,通過獨特的展陳方式讓這座曾經象征中國封建皇權統治核心的皇家宮殿,述說著那些恢弘悲壯的故事,唱誦著南京城的古都詩篇。

  那么,展覽館在講述古都南京最耀眼的地標和文化名片之一——明故宮的前世今生時究竟有哪些亮點呢?

明故宮遺址展覽館建成開放,再現大明皇宮歷史的波瀾壯闊

展覽現場。王峰 攝

  觀一館而知一城,觀一城而知天下

  上午9點不到,天氣已非常炎熱,明故宮遺址公園南側人群絡繹不絕,他們在排隊等候進場參觀。經過室內布展及外立面出新,展覽館雖然總體展示面積達到約366平方米,并分為上下兩層展示空間,但出于疫情防控和觀覽效果需要,場館最大承載量為30人,參觀人員刷身份證即可入館免費參觀。人群中更有不少學生,聽他們交流說話,發現竟然都是從外地而來,其中不乏來自東北、廣東的游客。

明故宮遺址展覽館建成開放,再現大明皇宮歷史的波瀾壯闊

不少游客從外地趕來。王峰 攝

  觀一館而知一城,觀一城而知天下。走近明故宮遺址展覽館,記者發現展覽從“巍峨宮闕”“帝都時代”“南都之后”三個主題版塊,展示明故宮的歷史與現在。第一層屬于“看得見的空間”,這是空間上的古今對話,展陳形式以明代故宮藝術模型、多媒體沙盤為核心展項,全景再現明代皇宮作為天子宮闕的建筑面貌,再現大明宮廷天下至尊的雄姿。第二層屬于“看不見的時間”,展陳形式以明初發生在皇宮內的登基、理政、殿試、封藩、修典、外交等故事,結合史詩壯麗的圖文描繪,共同呈現出明初大明皇宮歷史的波瀾壯闊。

  “大明開國,定鼎金陵;恢弘萬千,吞吐天地;皇城磅礴,四海威儀。”恢弘大氣的音樂、聲情并茂的解說……無一不彰顯著這座曾經象征中國封建皇權統治核心皇家宮殿的輝煌。明故宮遺址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展覽館核心設計理念就是圍繞大明天下,凝聚數百年歲月的精髓底蘊,以高度象征性、史詩性、浪漫性的皇家設計情境表達,通過精致優雅的設計語言進行細膩描繪與表現,從而體現出明故宮的深沉厚重、博大深遠,并由此呈現出大明宮廷的威嚴肅穆和風云變幻的歷史長卷。

明故宮遺址展覽館建成開放,再現大明皇宮歷史的波瀾壯闊

明故宮遺址布局。

  歷史文獻考古實證讓展覽扎實可考

  展覽內容扎實可考,讓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明故宮由皇城和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其布局嚴謹,宮闕相望,集歷代宮廷建筑之大成,并開一代新制,并成為以后營建明北京紫禁城的范本。關于明故宮的建造過程,民間一直有“遷三山填燕雀”的說法,展覽中即對此內容進行了充分展示。為了讓觀眾對所列歷史有更深切的認識,相關文獻也被呈現出來了,比如據《明太祖實錄》卷21指出“上乃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于鐘山之陽”;圖版《京城山川圖》,即明《洪武京城圖志》,則交代了由于南京特殊的地形,“由于地處丘陵地帶,平地難尋,老城區是歷朝建都的舊址……加之老城區舊房拆遷困難等原因”。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命令劉基在城東鐘山的“龍頭”前尋得風水寶地,填燕雀湖,建起新宮。這正是當時的燕雀湖(現前湖)的位置,為此,朱元璋征發軍民工匠20多萬人,填燕雀湖建造皇宮,明故宮也因此成為中國都城史上唯一一個填湖建宮的遺址實例。

  2012年,考古人員在各條探溝內均發現了青灰色的淤泥層,經過對各探溝內夯土層的局部解剖,午朝門公園和明故宮遺址公園內均發現有青灰色的淤泥層。這些淤泥層位于明故宮建筑遺址的夯土層下方,距離地表深度近5米,土層內多為青灰色的淤泥,與上部夯筑堅實、質地緊密的夯土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專家表示,這些淤泥應該是當年填埋燕雀湖時留下的原始堆積,這為印證“填燕雀建皇宮”的文獻記載提供了考古實證。

明故宮遺址展覽館建成開放,再現大明皇宮歷史的波瀾壯闊

午門、東華門的復原模型。王峰 攝

  盡管明故宮遺址所留文物不多,但展覽仍通過科學的考證與復原,比如對午門、東華門的復原模型。說到朱元璋在建設明故宮時的創新之舉,展覽交代了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三次演變,并展陳出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的相關考證: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一宮”“兩進”“三殿”三個時期。“一宮”即只有一進的宮殿院落,流行于西周以前;“兩進”即包含前朝與后寢的宮殿建筑,西周出現,一直沿用至唐代;“三殿”即在中軸線上建設三組宮殿,分別供大朝、常朝、日朝使用,唐高宗時期出現。朱元璋在建設明故宮時力主恢復漢制,在三殿基礎上加以創新。

  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把都城遷到北京,一南一北,兩座城都留下了宏偉的古建筑。事實上,明朝還有一個陪都,那就是位于安徽鳳陽的中都。對這段歷史的詮釋,展覽以小見大,通過明三都皇城發現的建筑構件對比圖,把北京故宮瓦當、明中都遺址出土黃釉琉璃瓦當、南京明故宮黃釉琉璃龍頭進行對比,展現了明朝的三座都城不同的命運。

  小小說明牌彰顯知識性和趣味性

  展覽形式生動有趣,寓教于游、寓學于賞,讓人能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到明故宮的相關歷史知識;即便是方寸之間小小的說明牌,也能做到嚴謹而不失活潑。

  南京明皇宮建筑群,以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建筑規模、屋頂形式、色彩、裝飾及命名與尺寸的象征,彰顯出恭奉天命而治天下的神圣功能,并為國家政治活動的舉行提供了具有國家精神意義的空間場所。朱元璋即與聞名天下的秦淮燈會有著不解之緣。南京的元宵賞燈習俗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明代達到高峰。由于朱元璋提倡燈節,并將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明朝洪武五年元宵節,朱元璋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朱棣則正式將燈節作為法定假日沿襲下來。

  朱元璋對科舉制度也有所改革。明代科舉始于洪武三年,次年春,朱元璋在奉天殿主持了即位以來的第一次殿試。所謂殿試,又稱廷試,即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圈點狀元,是科舉考試的最終環節。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命禮部頒行“科舉成式”,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并為后世所長期沿用。據統計,明初三朝在南京實際舉行了12次殿試。考場設在奉天殿或文華殿,考試時間以一天為限。

明故宮遺址展覽館建成開放,再現大明皇宮歷史的波瀾壯闊

展覽實物。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供圖

  由展覽可知,作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最初并不是這個名字。明成祖即位后,為整理知識,令解縉等人修書,首次成書于永樂二年,初名《文獻大成》,但明成祖因此書“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永樂三年,明成祖再命人重修,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參用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永樂五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并命名為《永樂大典》。

  南京明故宮還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之地,洪武年間,為保證沿海地區安全,休養生息,全國實行海禁政策。永樂皇帝即位后銳意改革,派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諸多細節提升互動中的觀展體驗

  為了增強觀展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展覽更是動用了諸多數字媒體,并讓人由古到今聯系起身邊的現實情況。

  對永樂白瓷進行解釋時,語言透露著小小的俏皮: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給人以一種“甜”的感覺,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影視劇中對朝會多有展示,朝會究竟是怎么進行的?在明朝,朝會是皇帝召集臣僚商議政務的主要活動,分為大朝和常朝。大朝一般在正旦、冬至和萬壽圣節時舉行,為禮節性的朝會;常朝分為朔望朝和日朝,朔望朝一般在農歷初一、十五于奉天殿舉行,也屬于禮節性的朝會。日朝則是皇帝真正處理政務的朝會,分為早朝和午朝。洪武十一年,明廷向文武朝臣頒發刻有官稱的象牙小牌,朝參時必須佩帶,否則門衛官有權將其拒之門外。牙牌不準私有轉借,否則一旦查明,以律論罪。官員亡故或罷免,牙牌必須交回內府。

  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南京作為留都,依然保留著與北京相對應的六部衙門和各級政府部門,在全國的政治格局中依然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經濟和文化依然繁盛。然而,作為留都宮殿的明故宮卻命運多舛,在災害與戰亂中幾經損毀,殿宇樓閣化為塵土,宮闕僅余斷壁殘垣。近年來,明故宮多處建筑遺址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而相關考古發現,也讓后人得以一窺明代皇家建筑構件的華麗瑰美。

明故宮遺址展覽館建成開放,再現大明皇宮歷史的波瀾壯闊

展覽注重與游客互動。王峰 攝

  比如隨著汛期來臨,皇家建筑的排水系統也讓后人大開眼界。一條600多年前皇宮“排水管道”的發現,呈東西走向,殘長8米左右,寬約0.45米,由三面石板砌筑圍合呈水槽狀。其所用石材質地堅實,砌筑手法規整考究,兩側石板上沿還特意切削出向內凹陷的斜角,可以將外部積水集中在水槽內快速排出。

  明故宮遺址出土了一件雕刻精美的龍首形散水構件,該構件造型為龍頭狀,龍角微微上揚,雙目圓睜,龍嘴處還有用作排水的孔洞。專家表示,這一構件當年是放置于奉天殿外的高臺四面,用來排出臺上積水的“散水孔”,雕工精美絕倫。(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