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區老城廂內老舊小區(二期)工程開工、紅梅西村改造工程開工……昨天記者從天寧區政府獲悉,天寧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今年已3次獲得國家資金支持,累計3.09億元。
今年,天寧區33個老舊小區共計200萬平方米改造計劃已落地實施。在改造中,以“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聚焦“共享、宜居”,實施老舊小區升級提質。
以麗華片區老舊小區改造為例。這里是今年天寧區舊改面積最大的項目,共涉及109幢房屋、近4000戶、23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9000多萬元,預計今年底完工。茶山街道堅持新發展理念,通過打造“理念更新、模式創新、管理出新”的“三新驅動”改造模式,真正讓老舊小區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理念創新,就是堅持“共同締造”理念,實現多方協商。在麗華片區老舊小區改造方案設計階段,茶山街道提前制定居民協商機制,讓居民成為小區改造的首席“設計師”。改造過程中,主動引入居民投訴機制,實行改造的“反向監督”。截至目前,街道共處理200多處因施工引起的居民投訴,做到了整改閉環。
模式創新,就是堅持“多元融合”改造,實現雙核驅動。根據老舊小區各自的特點,結合居民意見及小區實際,茶山街道在統一改造項目中為居民推出“自助菜單”,強化居民“產權歸己、維修自理”意識。在屋面改造中,本著節約原則,對非平改坡公共部位統一進行檢查修復,針對部分居民對防水卷材的提檔升級要求,由居民出資補足差價進行提升;對于平改坡這類非共有區域,提供現成的施工單位供居民自主選擇,由居民出資進行維修,充分滿足居民的個性化需求。
管理創新,就是堅持“區塊劃分”管理,實現美麗宜居。不僅進行消防分區、商住分區,保障居民安全和居住品質,還進行物業分區,保障服務質量。今年改造工程結束后,茶山街道將把現有小區劃分成6個封閉區域,每個區域成立業委會或物管會,由網格社工擔任物管會主任。同時,完善物業引進與激勵機制,引入市場化物業管理,配套扶持資金,強化社區黨組織對物業企業的監督、把控和考核,推動黨建觸角進一步向下延伸,激活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形成良性競爭,鞏固老舊小區改造成果。
目前,天寧區已將“三新驅動”模式復制,扎實推進33個老舊小區改造。據悉,明年計劃投資6.6億元對26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涉及26553戶居民,改造面積203.24萬平方米。(凃賢平 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