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歷時23天的蘇通大橋集中養護全面完工,大橋將于13日下午恢復雙向正常通行。至此,從8月下旬起啟動的這次江蘇最大規模的高速公路集中養護,3個工程已完成2個,其余工程將于國慶前將全部完工,為公眾出行提供安全暢通的行車環境。
1個月開展3大工程,養護量接近3年的常規量
滬寧高速蘇州段, 8月26日開工,9月8日完工;蘇通大橋南通方向,8月21日開工,9月12日完工;溧馬高速安徽方向,9月9日開工,預計國慶前完工。
此次江蘇在1個月內同步實施3個集中養護工程,施工總里程達104公里。其中,路面95公里、跨江大橋2088米、普通橋面4677米、分離式路段2192米。將需要進行交通管制的養護工程匯集起來,在一定時間內進行集中維修施工,不僅減輕道路使用者和沿途居民的負擔,又可以提高工程質量和經濟效益,這樣的“集中式養護”也是江蘇在全國的首創。
“在3個集中養護工程中,蘇通大橋日均斷面流量為8.5萬輛,施工工期由傳統養護168天壓縮到26個有效工作日;滬寧高速蘇州段日均斷面流量為6萬輛,施工工期由傳統養護200天壓縮到15個有效工作日;溧馬高速日均斷面流量為2.04萬輛,施工工期由傳統養護393天壓縮到21個有效工作日。”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高速公路集中養護堪稱史上最大規模,同步整合了蘇南、蘇中片區45臺銑刨機、30臺攤鋪機、14座拌合站,以及其它400余臺大型工程機械、760臺專用運輸車輛,預計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常規養護近3年的作業量。“三箭齊發”搶生產,節約擁堵損失額過5億元。
“無人碾壓”首次亮相!智慧加持“蘇式養護”
令人關注的是,此次集中養護中大膽嘗試了多項“四新技術”, 智慧加持的“蘇式養護”同時也是一次交通運輸數字化發展的探索。
在滬寧高速蘇州段集中養護項目上,首次投入“無人碾壓”技術,施工精度提高6%、成本降低20%,施工合格率達100%;首次采用超強改性瀝青SMA13、高模量瀝青混合料HMS,大幅延長路面使用壽命。
在蘇通大橋集中養護項目上,首次使用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韌冷拌樹脂混凝土,取代進口料,工藝時間大幅縮短;采用抗滑型環氧瀝青鋪裝,抗滑性能較普通環氧瀝青EA10提升50%以上。
在溧馬高速集中養護項目上,首次采用了3D探地雷達技術,精細識別瀝青路面內部病害,并采用非開挖式注漿“微創”手術,一體化、全方位解決深層次病害。
國慶前全部完工,最大限度保障公眾出行
記者了解到,此次集中養護中,江蘇現代路橋聯合業主單位寧滬公司、蘇通大橋、寧杭公司,多次對接交警、綜合執法、地方政府等單位和部門59家,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制作分流誘導標識標牌1000余塊,并通過報刊、電視、網絡、導航軟件等平臺,提前進行信息發布,引導車輛分流、順暢出行。特別是溧馬高速集中養護,是全國最大的高速集中養護工程,首次大范圍分流誘導至國省干線。
項目部對施工進度計劃進行精確劃分,各工序施工精確至0.5小時,進度精確到1米,確保所有工程在國慶節前全部竣工,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社會公眾出行的影響。(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石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