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路燈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的,路面上桿件林立。最近,一種新型路燈在陸馬公路上亮相,這是無錫主城區首次運用在橋梁上的低位照明。
昨天,記者在陸馬公路蘇錫常南部高速跨線橋上看到,整個橋面上找不到一根路燈桿的存在,但夜間車輛行駛至此,一排低矮的燈光照亮眼前。原來,這里的路燈都隱藏在了橋梁欄桿里,白天淺灰色的燈帶外罩與整個橋梁欄桿融為一體,橋梁主體和兩個鮮紅的圓弧形頂讓整座大橋鮮明而亮眼;到了夜間,這一長排藏匿其中的低位照明燈開啟,不僅能讓過往車輛安全感滿滿,還成為夜色中的一道亮化風景。
市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技術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陸馬公路跨橋的正下方是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為了防止橋上的路燈萬一被撞倒,對下方的高速公路造成影響,同時避免橋梁上桿件林立的現象,市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為陸馬公路量身定制了低位照明護欄燈,將LED燈的光源高度控制在駕駛員的視線下方,通過提高光源排布密度保證道路照明的均勻性,光源的角度、位置都經過了反復測量之后才確定的。
關注
相比常規的高路燈
低位照明效果如何
市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相比傳統路燈,低位照明在橋梁上有諸多優勢,比如風阻小、抗震動,隱蔽安裝,最大限度保留了橋梁的線性美等。在光學性能上,低位照明系統的光分布更均勻,其精確配光透鏡使光線完全投射在橋面,燈光柔和,線形光帶能清晰標示道路邊界。目前,每套燈采用了低功率的燈具,光效達到每瓦136流明,色溫采用的是2700k的低色溫,在雨霧天氣中穿透性更強,行車感受更舒適。
“為了確保低位照明達到預期效果,技術人員多次進行配光模擬,并在完成后第一時間進行照明檢測與評價,檢測結果顯示,照度值數據實測值超過了常規照明方案,也高于道路照明要求的國家標準。”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將在景觀性要求高的道路繼續推廣低位照明,更好地保障市民夜間出行的安全性、經濟性和舒適性。
除了路燈造型和照明理念有了變化,無錫的照明技術也在不斷升級。細心的市民會發現,錫城不少道路的路燈在車少人稀的后半夜是“隔一亮一”,這是對道路照明進行單燈控制改造的節能措施。以太湖新城為先導示范區,共對19470盞路燈進行了單燈控制。通過該系統,可對每盞路燈進行獨立控制及實時數據采集,在后半夜交通流量降低的情況下進行調光、降能控制,實現年節約用電340余萬度。
在路燈安全運行上也不斷推出新舉措,目前市區已建立城市照明設施GIS管理系統及動態調整管理制度,將路燈、配電等設施地理坐標以及光源、功率、桿高、配電負荷路徑等基礎信息集中動態管理。晚報記者 蔡佳/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