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如何有效增加城市停車設施供給、改善交通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導。
《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省城市機動車停車泊位與機動車擁有量之比達到1.2∶1以上,基本建成配建停車設施為主、路外公共停車設施為輔、路內停車設施為補充的城市停車設施供給體系。社會資本廣泛參與,信息技術與停車產業深度融合,停車資源高效利用,城市停車規范有序,依法治理、社會共治局面基本形成,居住社區、醫院、學校等重點區域停車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到2035年,布局合理、供給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車系統全面建成,停車設施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為現代城市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城市停車指標體系,科學評判城市停車設施發展運行質量,指導解決停車問題。通過對城市人口規模、小汽車保有量、停車泊位數及結構分布等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強化停車需求現狀研究監測,精準查找和治理停車問題,引導停車供需平衡,推動停車治理長效發展。
《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結合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老舊樓宇、早期人防工程等改造,積極擴建新建停車設施。支持城市通過內部挖潛增效、片區綜合治理和停車資源共享等方式,因地制宜滿足市民停車需求。充分調動基層政府和街道、社區的積極性,兼顧業主和相關方利益,創新停車設施共建共管共享模式。
在提升停車設施管理服務水平方面,《意見》要求,加快推進ETC不停車收費系統應用,在全省主要交通樞紐、商業區、醫院、旅游景區等處率先安裝ETC不停車收費系統,推動路內停車泊位智能化改造,積極打造智慧停車服務樣板;推進全省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建設,強化停車設施數字化和智慧化管理;推動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停車綜合管理與運營服務平臺,有效實現信息共享;綜合利用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探索開發“互聯網+”智能停車服務新模式,開發移動終端智能化停車服務的多元化、多場景應用,推動智能停車功能和城市綜合移動門戶的對接集成,鼓勵停車服務企業依托信用信息向市民提供收費優惠、車位預約、先通行后付費等便捷化的停車服務。
此外,《意見》還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在加強安全管理的前提下,率先向社會開放停車設施;鼓勵商業設施、寫字樓、旅游景區、體育場館、學校、社區等處的停車設施錯時共享,在空閑時段向社會開放;鼓勵城鎮老舊小區居民夜間充分利用周邊道路或周邊單位的閑置車位停放車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通過網絡化、智能化手段實現車位共享,提高停車設施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