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得好”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的關鍵部分。近年來江蘇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助力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11月22日,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召開全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了解到,2022年江蘇省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405個,目前全省實際新開工1578個,惠及居民56.2萬戶,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2%和120%。
“改造過的老舊小區,過去普遍存在的基礎設施老化、居住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公共服務配套短缺的問題得到了緩解,居民幸福指數明顯提升。”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范信芳在會上表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不僅符合人民群眾改善居住條件的迫切愿望,也是推動惠民生擴內需、推進城市更新和開發建設方式轉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提高居民參與度 建立老舊小區改造省級專家庫
為了讓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更具科學性,江蘇健全老舊小區改造省級專家庫,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聯系點制度,邀請有關單位、專家學者、基層代表、先進地市開展專題培訓和經驗交流。同時,江蘇還廣泛開展設計師、規劃師、工程師進小區活動,引導居民參與改造方案制定、施工、監督和后續管理等全過程。
在泰州靖江市,“共同締造工坊”和“群眾工作隊”的成立充分吸收了居民的改造意愿和參與度,區域內23個小區居民參與改造達100%,出資改造達90%。常州市永紅街道8750戶居民參與改造,支持改造達99.6%。江蘇將居民改造意愿和參與度作為重要前提和依據,優先改造群眾支持度高、居民參與程度高的小區。
江蘇13個地市因地制宜 打破傳統“小區”概念
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江蘇各地市將難以產生收益的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更新、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等統籌規劃。
跳出小區改造小區,實施以社區、片區、街區為單元的組團式改造,這是江蘇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的創新經驗。
“為了讓小區環境更宜居,前些年,我們也曾多次進行改造。由于改造的項目較為分散,基本上是單個小區‘單打獨斗’,除了硬件改造有不到位之處,還存在軟件配套滯后問題。”鹽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史勇生告訴記者,近年來鹽城市打破傳統“小區”概念,以社區為基本實施單元,將位置相鄰、鄰里相望、文化相連、生活相關的臨近老舊小區劃分為一個片區,統一規劃、統一施工,進行成片改造。
目前,江蘇全省有21個項目入選省級以上聯系示范點,其中南京、無錫、常州、徐州等市8個項目入選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聯系示范點,南京、蘇州、常州等市做法累計5次被列入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在全國推廣。
解決好“停車難”和“電梯加裝”等民生事
要讓居民“住得好”,解決“停車難”“缺電梯”等細節處的民生事顯得格外重要。在創新緩解停車難問題方面,徐州、淮安等市通過挖潛小區內部及周邊資源,全面整理既有邊角地、零星地和碎片地,多措并舉增設停車位和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1月到10月江蘇全省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新增或改造車位3萬多個,增設電動自行車充電樁(位)近5萬個。
在推動加裝電梯方面,江蘇發布了《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通用圖則》,明確技術措施、規范電梯加裝,推動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加快電梯加裝。目前,全省13個設區市均探索出了一條較為符合實際的“業主自愿、政府引導、多方支持”的工作路徑,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愿加盡加、能裝快裝。
2023年,江蘇省計劃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504個,將統籌謀劃近期和遠期目標,用好老舊小區改造這個“小切口”,推動各地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努力實現“早啟動、早開工、早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