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新盛街道殷巷社區位于揚州西區新城核心區,轄區既有商業小區,也有行政商務中心和商業綜合體。如何做好新型城市化下的社區管理工作?近年來,殷巷社區通過推動網格化工作,在3個小區推出“一居多站、一站多點、一點多鄰、一鄰多情”的“四個一”社區治理與服務項目。殷巷社區黨委書記趙龍介紹,所謂“四個一”,即在每個小區設立獨立的社區工作站,目前已成立3家社區工作站,分別為怡景苑社區工作站、奧都花城社區工作站、天和國際社區工作站。每個工作站都有負責分工的細小網格、網格內的每棟樓都有我們的貼心人——網格信息員。
打造社區基層站點,解決百姓身邊難題
“這邊的雨棚有點漏雨了,請物業要修一下呢。”“我家門口這棵樹長太大了,擋住陽光了,要剪一下呢。”在奧都花城社區工作站,記者看到經常有居民過來反映社區瑣碎的問題,這些問題被匯總后將直接“派單”給相關負責人,對問題進行跟蹤處理。“我們通過下移社區治理重心,建好3個社區工作站、11個社區綜合網格和10個專屬網格,使工作站成為小區居民就近辦事的‘類居委會’服務機構;使網格點成為網格員的‘工作一線’,察民情、曉民聲、知民意、聚民智、解民困。”趙龍介紹,每個工作站配備至少1個專門的社會組織和1名專業社工。
圍繞社區工作站,殷巷社區從文化入手,用文化活動豐富文化治理,打造一站一特。其中,奧都花城社區工作站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為依托,讓紅色文化貫穿整個小區,營造濃郁的文明氛圍;天和國際社區工作站致力于打造“走進節氣文化,讀懂時間文明”,邀請街道宣傳科、社事科在各個節氣共同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宣傳節氣文化,讓居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怡景苑社區工作站搭建了“網格化·微自治”平臺,發展“微組織”、征集“微心愿”、處理“微事務”、共建“微環境”、實施“微治理”。
創新社區議事模式,實現共建共享共治
在處理一些復雜問題時,殷巷社區引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擴大共治主體,通過創新圓桌會議的方式,實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在針對天和國際南門停車位改造工程問題上,不同居民有著不同意見,導致停車位改造進展緩慢。社區創新實施“圓桌派”議事制度,請來老百姓、業委會和物業共同“吵”上一架,大家各抒己見。“車位本來就不夠,綠化帶反正也破壞了,不如把綠化帶改成停車位吧。”“綠化帶也不能隨便改啊,得征求業主意見!”“綠化帶既然被破壞了必須得‘見縫插綠’,把綠化補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各自的看法。一個多小時后,最終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達成了一致,將已經破壞的綠化帶改建成停車位彌補車位不足,再找更多空地處增添一些綠化。
除了小區議事會的“圓桌派”,殷巷社區還打造了小區民情懇談會、小區工作評議會和社區大講堂三個協商議事、居民教育工作平臺。其中,小區民情懇談會是專職工作者、居委會委員、居民代表協商小區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市政建設、沿街衛生等問題的平臺;小區工作評議會是作為小區居民評議社區工作站和網格點工作的平臺,聽取居民群眾對社區工作的意見,改善提高社區工作站為民服務水平,實現居民對社區工作站工作的民主監督;社區大講堂作為居民教育的平臺,將社區原有的黨員活動室、青少年成長指導中心等資源整合,每月邀請教師、專家、領導干部通過講課、座談、義務咨詢等方式,弘揚主流政治文化意識。
培植社區全科社工,完善基層服務“一條龍”
在社區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社區積極開展全科社工服務能力培訓,讓每一名社區工作者熟練掌握行政服務能力,勝任一崗多職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走入網格為居民訴求解疑答惑,并能“一口清”導辦、“一門式”受理、“一條龍”服務。
此外,社區還定期召集專職網格員5名及網格信息員110名參加網格化能力提升培訓,培訓方式以網格工作知識學習講解、溝通技巧、社會工作實務能力為主。社區希望通過充分發揮網格信息員“就近、就熟”優勢,當好居民的“政策法規宣傳員”“民情信息收集員”“和諧穩定促進員”。(張宏斌 陳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