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井陘縣大梁江村
井陘縣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300余年的歷史,200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首批千年古縣,現存千年以上傳統村落73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個,傳統村落44個,是全省傳統村落最多的縣。井陘縣注重歷史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區域連片保護利用,發掘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各自特色,助力全域旅游成效顯著,傳承了歷史文脈,留住了鄉愁。
高度重視,組織有力
井陘縣政府先后出臺《井陘縣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實施辦法》《井陘縣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建筑搶救保護工程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明確各相關單位職責。成立井陘縣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研究部署傳統村落發展保護工作。始終將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放在首位,全部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均編制完成保護規劃或保護與發展規劃,為連片保護提供了依據。2020年,配合石家莊市編制了《石家莊市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規劃》,實施以井陘縣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為主的連片保護工程,同時把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考核相關部門的重要內容,逐步形成完善體系,為發展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多措并舉,保護傳承
公示保護。截至2020年,全縣共公布歷史建筑644處,實現了保護總量有增加、保護等級有提高的目標。
掛牌保護。2020年,對44個中國傳統村落全部實施掛牌保護,對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內的主要傳統建筑通過設立標志、建檔、掛牌等實施保護,建立了統一、規范的傳統村落信息檔案。
制度保護。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井陘縣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保護實施辦法》等制度,加強監管力度,保護歷史建筑,為傳承地域文明、延續歷史文脈煥發光芒。
科學修繕,提升環境
截至2020年,全縣共爭取中央補助資金9500余萬元、省級補助資金1150萬元,吸引社會資金4億多元,僅秀林鎮南橫口村就引入社會資金近1億元,打造出全國知名的陶瓷水鎮。通過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全縣已修繕歷史建筑約150處,建筑面積10000余平方米,村內古街巷修復9500余米、鋪設污水管道8500米、修葺小型綠地及村莊綠化面積17000余平方米,天長鎮王家大院、大梁江武舉人院、小龍窩石樓群、于家四合院、呂家三滴水院、梁家鳥鳴樓等傳統建筑得以恢復,重放異彩。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推進傳統建筑修繕的同時,大力實施飲水工程、道路整修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條件,為科學利用奠定了基礎。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井陘縣小龍窩村
強化監管,廣泛宣傳
按照井陘縣產業發展禁限和鼓勵指導意見,進一步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區實施嚴格保護。建成4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精品館(占全省已建精品館的50%),在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網站展示。在此基礎上,2020年又補充完善了40個傳統村落信息,打造數字博物館普通館。同時,利用拍攝專題片、樹立廣告牌、印制書籍畫冊、制定村規民約等多渠道、多方式展現其獨特魅力,激發村民自發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社會氛圍。
抓住機遇,打造品牌
以省、市旅發大會為契機,打造井陘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品牌。魅力陘山添重彩,一條天路繪藍圖,修建的“太行天路”串聯了27個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全程設立觀景臺、山居民宿、咖啡館、茶室、農家院、驛站、寫生基地、步游路等特色場所。2020年,再次挖掘井陘非遺項目,編演全省唯一傳統村落情景劇《夢回呂家》、大型實景演出《甘陶河畔》,吸引大量省內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欣賞古村落整體風貌和自然景觀,品味千年古縣的古風古韻。截至2020年底,太行山天路山貨大集已有17家林果大戶、3家專業合作社、3家特色農產品開發公司、50余家其他企業、商戶入駐,帶動當地3602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為井陘鄉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