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收集車沿街叫喊收運
逼仄小巷 垃圾也可以“不落地”
垃圾分類,垃圾房(亭)建設是關鍵。但在南京尚有一部分居民區因空間有限,垃圾房(亭)就是落不了地,怎么辦?2月5日,記者在秦淮區現存最大的棚戶區雙塘街道高崗里社區看到,只能容兩個垃圾桶大小的垃圾收運車沿街一叫喊,居民們就拎著大包小包的垃圾站在門口等候。逼仄的小巷深處,用獨特的垃圾收運模式實現了“垃圾不落地”。不大的房子,還開了一間雜貨鋪,這是今年83歲的李海銀老兩口在高崗里社區謝公祠的家。昨天上午,記者來到老人家門口時,李海銀的老伴正拿著分好的廚余垃圾站在門口等候遠處的廚余垃圾車到來。
“居民朋友大家好,現在是廚余垃圾收運時間,請居民朋友提前在家將廚余分好裝袋,聽到收運時間廣播后,請及時下樓將廚余垃圾送至收運車,感謝您的支持和配合!”站在李海銀家門口,垃圾流動收運車上的廣播聲由遠及近。李海銀說,垃圾收運小喇叭聲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旋律,每天早晨7:00-9:00、晚上6:00-8:00,小喇叭聲會響起很多遍。“扔垃圾不像以往想什么時候扔就什么時候扔,一開始確實感到很不方便,但強制分類后,經過3個多月的‘訓練’,我們已經慢慢適應。”
記者從謝公祠走到同鄉共井時,正遇上收運工陳永安開著流動收集車沿街收運。車上裝著一個投放廚余垃圾的綠桶和一個投放其他垃圾的灰桶。每到一戶門口見有人準備投運垃圾,陳永安就會從車上下來,手里拿著鉗子站在一邊準備隨時協助,“有的老年人在分類過程中會把垃圾袋、餐巾紙混進廚余垃圾,我要用鉗子撿出來扔到其他垃圾桶。”
雙塘街道垃分辦主任芮行坤介紹,高崗里社區是秦淮區目前現存最大的棚戶區,5000平方米的范圍內住了2800多戶居民,挨挨擠擠,垃圾房(亭)很難落地,多條小巷的寬度也只有六七十厘米,普通的垃圾收運車根本進不來,街道不得不“另辟蹊徑”,購置了兩輛只能裝兩個垃圾桶的迷你收運車,通過沿街叫喊收運的方式,讓垃圾不落地。“一開始,居民們不適應,每天收運的廚余垃圾只有大半桶,如今成為習慣后,每天收運的廚余垃圾足足4大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