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動處,發展奮進時。牛年新春伊始,徐州堅持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為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以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為主抓手,在現代化新征程上展開全方位布局。
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是“三主”工作總要求的重要一環,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2月18日,徐州召開全市招商引資暨開放型經濟工作會議,吹響了新一輪抓招商、促開放的號角;2月19日,市委書記周鐵根調研工程機械產業鏈發展情況,傳遞出徐州堅定不移推動轉型發展、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道路的鮮明信號;2月26日,徐州召開打造全國營商環境樣板城市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大會,提出加快形成與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營商環境競爭優勢;3月1日,徐州“好人園”舉行2021年塑像入園儀式,謳歌時代楷模、禮贊凡人善舉、弘揚人間大愛,凝聚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徐州“大家庭”的精神力量。
一系列氣度不凡的大動作,凸顯出徐州堅定不移重抓招商引資、提升開放能級的導向,凸顯出徐州全力以赴擴投資、穩增長、調結構,矢志不渝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決心,更凸顯出徐州奮力奪取“十四五”開門紅、順利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底氣。
大格局大氣魄勇擔新使命
江蘇省對徐州始終寄予厚望。
今年省兩會期間,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參加徐州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蘇南蘇中蘇北是一個地理概念、不能成為一種固化的意識,地級市是一個行政等級、不能成為發展的能級限制,老工業基地是發展的特定階段、不能成為路徑的依賴。”2020年省兩會參加徐州代表團審議時,省委書記婁勤儉要求徐州主動適應區域競爭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主的規律,切實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2019年省兩會參加徐州代表團審議時,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徐州要根據所處的階段方位和具備的優勢條件,重點抓好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國際陸港建設等工作。他還特別指出,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登高望遠,切實擺脫“地級市思維”,破除傳統“蘇北意識”,卸下“老工業基地”包袱。
順著這一脈絡仔細梳理,江蘇省對徐州的要求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矢志不渝推進轉型發展,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區域樣板,成為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中心”。這是徐州在新發展階段最為重要的目標任務,也是這座城市在全省、全國發展大局中應該承擔的光榮使命。
牛年春節上班的第二天,徐州召開全市高質量發展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總結表彰大會,市委書記周鐵根對全市上下發出了奮進的動員令:“在新的征程上砥礪前行,矢志不渝推進轉型發展,全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區域樣板;要加快打造現代化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發展能力,持續深化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龍頭作用,不斷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
實干奮斗闖出“中心城市”
徐州的實踐探索從未止步。
2018年5月,徐州黨政代表團赴河南鄭州、四川成都、廣東深圳和東莞學習考察;8月,赴陜西省咸陽市、寶雞市、漢中市學習考察;11月赴河南商丘,山東棗莊,安徽宿州、淮北考察學習。
2020年,徐州黨政代表團走進無錫、蘇州、南通三座城市,進一步深化南北合作,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步伐。
2020年,徐州舉辦了四次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區域樣板現場推進會,足跡遍布全市五縣五區,對數十個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情況進行現場觀摩,對標先進、取長補短,激發爭先進位的動力、競相發展的活力,真抓實干、勇爭一流在彭城大地蔚然成風。
“區域中心城市不是領導封的,也不是喊出來的,而是自己干出來的。”這是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反復強調的一句話。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地位是否“眾望所歸”、是否“名副其實”,看的是城市綜合實力夠不夠強,看的是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夠不夠強。
過去幾年,徐州大力推進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四大行業整合整治,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新經濟”,產業發展加速邁向中高端。去年,徐州新招引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占比突破50%,高新技術企業數是2015年的4倍,高新技術產業和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47%和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區域協同發展賦能中心城市建設
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不僅可以攜手區域兄弟城市共同走出行政封鎖,突破利益分割,走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共享、合作共贏之路,打造命運共同體,共建淮海大家庭,同時有利于提升徐州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力,更好發揮協同發展的倡導者和區域合作“發動機”的作用,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經濟區如同上海之于長江三角洲”。
此前,徐州就明確提出打造區域經濟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四個中心”的目標任務,旨在提升城市首位度和聚合力。當前,徐州的目標定位已從自身完善向帶動周邊提檔升級,以謀求整個淮海經濟區的區域性協同發展的縱深空間。
一張圖、一盤棋、一股勁。推進協同發展以來,最美好的收獲莫過于區域發展理念與發展格局的深刻重塑。通過打通堵點、連接斷點、紓解痛點,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公交等眾多基礎設施開工建設或投入運行,一個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正在加速構建,區域同城效應正在形成,生產要素在區域內更加便捷、更加自由、更低成本的流動正在實現。區域內各城市立足各自特色,推動產業相促相融、協同協作、集聚發展,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的目標獲得一致認可。區域內教育、衛生、體育、文旅、公積金等領域互動合作頻繁,有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強社會事業共建共享,持續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推動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社會事業深度的融合,讓老百姓從區域協同發展中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中心城市要極化,要成為發展群,才能真正加快推進徐州中心城市的現代化。”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表示,產、城、文化、生態和樞紐,是中心城市必須具備的要素。這一觀點與徐州提出建設“四大中心”的目標、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的五大領域不謀而合。
以人民為中心,以綠色為底色,以創新為動力,以機制為牽引,徐州市在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腳步鏗鏘,熱情滿滿,收獲滿滿。一個引領區域協同發展的中心城市,正在破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