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0年度《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南京以夜間聲環境達標率92.7%奪冠、白天達標率99%排名第二。據報告顯示,31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中,拉薩、海口、廈門、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白天的達標率都是100%,并列第一,南京以白天聲環境達標率99%排在第二位。夜間達標率達到90%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兩個,南京以92.7%奪冠。綜合全天的達標率,成績可謂優秀,而這對于有2000多家在建工地的南京來說著實不易。
6月23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山西路的地鐵工地,看看生態環境部門和施工單位在管控施工噪音上都有哪些“秘籍”。
走進位于山西路的南京5號線地鐵施工工地,一塊電子屏上顯示了實時的噪音和揚塵數據,此時工地上的噪音在50分貝上下浮動。記者了解到,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的要求標準為夜間不超過50分貝,白天不超過70分貝,一旦發生超標,生態環境部門的監測平臺就會收到報警,收集到這些信息后,執法人員將會上門處理。如今,南京的在建工地都安裝了環境質量監測系統,正逐步接入智慧監管體系。
在施工現場,一位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龍門吊的軌道上,整齊地排列著很多橡膠片,別看這些小小的橡膠片,可是減少滑軌噪音的關鍵。“這些橡膠片可以有效防止龍門吊在施工中移動時,金屬撞擊鐵軌發出噪音。另外,我們在龍門吊上也進行了一些改進,讓吊運可以輕拿輕放,不會產生撞擊聲。”
該負責人還提到,通常在龍門吊周圍裝有數個警示燈,運行時會發出警報,在夜間這一聲音是被關掉的,改由人工目視提醒來保障安全。“我們工地在主城區,離附近的居民小區最近的只有幾米,通過這些精細化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噪音。”他還告訴記者,自己手機中有一個環保工作群,區政府、生態環境局、施工單位和監管單位的工作人員都在群里,任何一個地方環境數據出現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溝通,“可以說對噪音和揚塵的管控都做到了極致”。
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施工噪聲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宗科介紹,對工地的管理中,市、區、街三級統一標準,市施工噪聲管理辦公室統一監督、統一協調;各個區對施工管理較差的單位進行約談、進行限批;街道派請環保員,確保施工造成擾民數量減少。“我們在去年初專門建立了施工審批平臺,規范了標準,通過平臺申報來提高對施工單位要求,完善全市施工噪聲的總量控制。同時加強嚴格執法,對所有的夜間施工投訴、違法施工行為,第一時間前往進行查處,對違法施工行為都進行上限處罰。”李宗科還提到,對于除了審批和查處,在管理中對于施工工地也有著詳細的要求。“比如渣土車夜間運輸是投訴的很大一個來源,我們現在要求渣土車載排隊等候時熄火,以免怠速發出噪音,同時倒車提示音也會在夜間關閉,改由人工指揮。另外,我們還會要求工地在周圍進行隔音措施,除了圍擋上進行隔音,一些樁基周圍還被裝上隔音棉,成本低、效果好。”
據介紹,噪聲投訴曾是環保投訴熱線12369中投訴量最大的,近幾年來,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加大對噪聲污染的治理,采取一系列嚴管措施,投訴量連連下降,今年1-5月份施工噪聲投訴同比下降了33.3%,全年目標為比往年下降50%。(劉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