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場機場跑道兩側地塊及周邊地區位于南部新城核心區,規劃范圍西起夾崗二路,東至承天大道(苜蓿園大街),北起機場路,南至機場二路,規劃面積約104.6公頃。該規劃片區北望紫金山,東南為青龍山,西南為牛首山,向南遠眺方山,基地東側鄰近外秦淮河,整體山水資源優勢明顯。南京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近期發布了解讀方案。
五大客廳包含跑道公園、特色街巷等
記者了解到,附近歷史文化資源點眾多,在2015版城市設計中,該片區規劃為跑道公園。為延續原有規劃特色,并化解跑道保護與地下大規模開發的矛盾,保障項目的落地實施,2018年,南京規劃局、南部新城管委會委托東南大學段進教授團隊開展了南部新城機場跑道周邊地上地下一體化城市設計的編制,并于2019年11月獲得市政府批復。
該城市設計包含5個特色內容:具有區域影響、面向南京城市競爭力提升的文化客廳,世界唯一性的場所體驗跑道公園,人性化尺度、美好生活體現的特色街巷,地上地下一體化的地下空間及多元開放包容的建筑風貌。
為下一步文化客廳的塑造提供了規劃支撐。
文化客廳
該片區將打造世界獨特的多功能公共空間,高標準將機場跑道周邊地區塑造成為南京標志性地段;打造長三角北翼文化平臺,提升區域影響力;打造城市客廳和文化中心,形成集產業發展、文化集聚、城市觀光、健康休閑、生態景觀為一體的中心軸。該片區將重點布局商業、金融、辦公、少量文化產業、公寓、開放街區形成的商務公共休閑區,重大文化設施、文化科技綜合體、藝術創新、小型博物館、展覽館組成的文化公建區,以及小企業總部、超高層地標形成的展示辦公區。
跑道公園
大校場機場跑道、兩座瞭望塔均被確認為南京市的歷史建筑,保存類別均為維持原狀建筑。其中:機場跑道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與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相關聯,在行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兩座瞭望塔分別位于跑道東西兩端,東側瞭望塔位于公園綠地,將設計成為公園內具有時代印記的景觀,西側瞭望塔位于商辦用地內。
特色街巷
大校場主、副跑道間現有四條聯絡道,城市設計中將兩條聯絡道改造為特色街巷,作為人流進入跑道公園的主要通道,另外兩條聯絡道將結合地塊開發,改造為從跑道進入建筑的入口廣場。該片區內將形成商業型特色街、混合街區中的特色巷、公園里的特色巷三大類共11條特色街巷。
地下空間
該片區的地下空間將優先安排地下停車、人行通道、綜合管廊等公共性、公益性地下空間設施,合理發展地下公共服務、地下市政等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地下空間設施。“地下城”將形成“一條公共骨架,兩個綜合開發節點”的空間整體開發結構。
建筑風貌
該規劃區的建筑風貌堅持“嚴格的暖灰色基調控制,個性、活躍的近地層,個性鮮明的特殊建筑和現代創新的地標高層”四大控制原則。跑道一側的近地層(1-3層)鼓勵采用露臺、架空、室外臺階、屋頂花園等個性化、多樣化的設計,塑造建筑界面的趣味性與韻律感,增強建筑內部人群與跑道視覺與活動的互動關系。
紅花機場站、機場路站形成兩個地下空間區域
紅花機場站、機場路站2個換乘站的整體開發區域,將形成兩個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區域。在跑道北側、地鐵10號線上方形成一條連續的地下公共通道,連接地下綜合開發區域、地鐵站廳、地下商業、文化功能等。跑道下方結合地鐵出入口通道設置地下公共通道,作為跑道南側地塊與北側公共空間及地鐵的連接通道。
同時,考慮建設地區高品質地下空間及跑道舉辦大型活動瞬時人流量大的情況,在本次城市設計中,東西向地下公共通道加大了寬度設計,原則上不小于6米。此外,在機場跑道周邊地塊的負一層中,地下一層圍繞軌道站點周邊應設置商業和公共活動功能,文化公建帶地下應設置商業和公共活動功能,其余為無特殊要求的地下空間,跑道空間地下近期不做地下開發,作為未來地下開發的潛力區。(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媛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