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市著力構建“黨建引領、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全面發動、全民互動”的生活垃圾分類組織體系,全鏈條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蘇州市以街鎮為單元,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實施前,先評估基層組織力是否有力、群眾接受力是否足夠、收運處理能力是否匹配,再有計劃穩步組織實施。實施中,統籌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村民自治組織、黨員志愿者等隊伍力量,組建“跑樓團”“管家團”“講師團”入戶走訪,對垃圾分類知識進行宣傳普及;配套建設“清潔屋”,開展定時定點定人督導,一對一、面對面指導,著力培育居民的良好習慣養成。針對過時投放、隨意亂丟等問題,于第一時間發現、清理、溯源,重點做好個別群體靶向宣教工作。全市4828個小區、938個行政村,群眾知曉率達100%、分類投放準確率達85%。
在生活垃圾中端收運方面,蘇州市根據垃圾的屬性不同,按照“不同人員、不同車輛、不同要求、不同去向”標準,杜絕混收混運,做強回收利用體系。該市明確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渠道,出臺低價值可回收物扶持政策,采取預約上門、定期回收、定點投放、專車專運等措施,規范服務項目、服務標準和管理制度,如統一車輛類型、標識標記,公示收運單位、人員、時間等,接受群眾監督。目前,全市組建“易丟丟”線上收運隊伍18支,分類收運力量持續增加。
針對生活垃圾末端處理中“鄰避效應”突出的問題,蘇州市根據人口規模、終端缺口、分類要求及發展需求,按照適度超前原則,制定2035年發展規劃,在規劃選址上,市域優先統籌,在土地指標上優先使用,在財力投入上優先保障,列入民生工程,同時,制定“任務書”“時間表”,倒排建設工期,盡早盡快形成處置能力。在建設過程中,采用更加先進的技術設備、更加高端的建設水準、更加嚴格的污染控制要求及更加美觀的外觀設計,做到清潔生產,并接受群眾監督。目前,全市已建成垃圾焚燒設施6座、廚余(餐廚)垃圾集中設施9座、有機垃圾處理站244座、建筑(裝修)垃圾處置設施5座、園林綠化利用設施23座、大件垃圾拆解設施37座、大型可回收物分揀中心12座,日處理能力總計3.859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