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電梯,關系群眾安全大事。今年元旦,《蘇州市電梯安全條例》開始施行,其中的“電動自行車入客梯最高罰千元”等條款備受關注。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了解到,該條例還有“姊妹篇”——自去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電梯安全條例》、即將于2月1日起施行的《無錫市電梯安全管理條例》。“法網”織大織密,江蘇切實護佑群眾乘梯安全。
三市協同立法,解答新的問題
作為三市協同立法的產物,上述3個條例有共同的亮點,例如:禁止攜帶電動自行車或者其蓄電池進入乘客電梯,違反這一規定且拒不聽從勸阻、制止的,處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電梯制造單位或銷售單位應承擔保修責任,最低保修期限為自電梯安裝監督檢驗合格之日起5年。
南京市人大法制委立法處處長張倩表示,2011年南京制定電梯安全條例,在全國開了先河,但當時立法主要聚焦使用特別是電梯質量的源頭——生產和出廠環節。從10年的監管實踐看,更多環節亟需納入監管,群眾關注的維保費怎么出、老舊住宅加裝電梯后誰來管等新問題也要給予回答。
張倩說,電梯安全并非典型的協同立法選題,但本次立法探索正逢多重契機:2021年寧、蘇、錫三市都要制定或修訂電梯安全條例;三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規模、電梯數量特別是老舊電梯保有量等比較接近,電梯安全管理中面臨的共性問題較多;江蘇電梯生產和維保單位集中在蘇州,立法協同對以統一標準管理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立法中,三地人大對共性難點特別是電梯保修年限、電動自行車進電梯等疑難問題,反復研究、共同謀劃,做到主要價值取向和判斷標準一致,實現立法成果共享。
張倩告訴記者,本次協同立法,將最低保修期限明確為5年,倒逼電梯制造企業改進產品質量。這曾面臨一些法理上的難題,在三市共同努力下得以解決,獲得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
“根據南京市96333電梯應急處置平臺分析,電梯在投入使用的前5年為故障高發期,主要因為開發商或業主在裝修過程中高強度使用電梯運送建筑裝修材料等,同時新安裝電梯存在一定運行磨合期。因此,最低保修期限明確為5年,將切實為老百姓解決煩心事。”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特設處處長朱曄秋說。
無錫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備案審查處處長魏存立介紹:“電梯安全涉及主體多、責任鏈條長,我們通過立法對電梯的制造、施工、使用、維護保養單位以及乘用人等各個主體的責任都作出明確規范,這些針對性強、行之有效的制度規定,為相關責任主體各盡義務、密切配合提供了基本準則。”無錫市市場監管局特設處副處長毛海東表示,以前電梯出現問題,物業聯系維保單位后就覺得不是自己的事了,而電梯安全管理條例要求電梯使用單位對維護保養作業現場監督和簽字確認,從而夯實使用單位的主體責任。
管住核心環節,群眾企業點贊
記者從省市場監管局獲悉,目前全省在用電梯80.7萬臺,在全國排第二,其中15年以上的電梯2.2萬臺、5年以內的電梯52.1萬臺。去年,全省處置4.9萬起電梯困人故障,累計解救6.7萬人。
出臺專門的電梯安全法規,得到群眾真心贊揚。南京市民周音告訴記者,她住的公寓樓建成十多年,配有電梯,電梯里的廣告經常換。不過,電梯多長時間維保一次、誰負責維保,她并不清楚,也不知道物業是否公布過電梯維保費用和廣告收支情況,“因為關心電動車不能進電梯的事情,我了解到專門有法規管理電梯安全,感到放心不少。真心希望物業、維保單位都能守法服務”。
維護保養,是電梯安全監管鏈條上的核心環節。在南京市江寧區,有7個小區的1000余部電梯,由南京華譽電梯安裝工程有限公司負責維保。該公司維保經理陳康告訴記者,按照規定,每個月對這些電梯進行兩次維保,沒有特殊情況就采取“小保養”,即例行保養,其常規流程包括潤滑、檢查、清潔轎廂內外部、檢查電梯運行狀態和電梯控制柜,30分鐘以內就能完工。
南京、蘇州、無錫都規定,電梯維護保養單位不得將其承攬的業務轉包或變相轉包。違反這一規定的,在南京會被處以5萬-20萬元罰款,在蘇州、無錫會被處以1萬-10萬元罰款。毛海東說:“電梯轉包分包會造成維保經費層層遞減,從而使得最后的維保單位降低維保質量或通過過度維修的方式補貼維保費用。這給電梯安全帶來極大危害,一旦出現安全事故還可能出現推諉扯皮情況。”
對維保亂象進行重點打擊,得到迅達(中國)電梯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維保經理李俊濤由衷點贊。他說,維護保養不到位的話,直接增加電梯故障率,給電梯造成安全隱患。維保轉包行為過去并不少見,有些小單位接下電梯保養業務后,不能按技術規范進行保養,做了兩三年后感覺有風險便甩手不做。作為電梯廠家下設維保單位,他所在的公司曾經當過“接盤俠”,為了讓電梯恢復良好運行狀況,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陳康的公司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由于公司距離服務的7個小區都比較近,接到電梯警報后15分鐘就能到達現場。多數警報是虛驚一場,乘梯人不小心造成的,電梯自身故障并不多。記者看到,3個條例都倡導安全文明使用電梯。無錫市市場監管局特設處副處長毛海東說,在條例中明確對電梯內嬉戲、打鬧、吸煙等不文明行為的處罰規定,也是希望起到引導作用。
加強執法檢查,推動法規落地
《南京市電梯安全條例》已經施行兩個多月,知曉度如何?
1月3日一大早,記者在南京市浦口區江浦街道的正榮·潤江城小區看到,小區電梯里顯眼位置張貼著該條例施行的通知,也有摩托車、電動自行車、自行車禁止進入電梯的警告標識。1棟居民郭曉雅告訴記者,她入住小區一年多,沒遇到過晚上下班回來找不到充電位的情況,也沒見過有人把電動自行車推到電梯里。記者看到,居民樓負一層的非機動車車庫內,有近40個電動車充電點位。當天是休息日,車庫里并不擁擠。
不過,在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的金王府小區,記者走了一圈后發現,大多數樓棟門口、入戶大廳擺著各式電動自行車,有的車輛緊挨著電梯,旁邊的墻上貼著“非機動車禁止停放樓道內”“電動車充電請到地下室”等標識。在一棟住宅的8樓樓道,停著一輛電動自行車。居民楊先生告訴記者,電梯到不了負一層,進出非機動車庫的通道坡度大、角度小,為了方便他只能把車停在單元門口。
金王府友山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張長付說:“小區一共49棟樓,其中好幾棟拆遷安置房,業主連物業費都不愿意交。”物業不僅沒有改造非機動車地下車庫,小區內約60部電梯尚未做到監控攝像頭全覆蓋。一旁的保安師傅搭話:“電動車進電梯,看到了我們會管,但也沒什么好用的辦法,只能是上門勸說,再多的也做不到了。”
法規的生命力在于施行。朱曄秋介紹,去年12月27日該局接到投訴,鼓樓區某高層小區一部電梯故障頻繁,嚴重影響居民出行。檢查發現,該電梯2006年投入使用,“梯齡”超過15年。執法人員根據《南京市電梯安全條例》,要求該小區物業企業申請電梯安全評估。次日,南京市特檢院專家組給出結論:該電梯存在減速器滲油、曳引輪槽不均勻磨損等11項深層次故障隱患,需進行重點修理。小區物業企業立即根據評估報告,組織電梯修理單位修復故障、消除隱患,確保電梯平穩可靠運行。
除了對高層住宅老舊電梯開展安全評估,南京還對電梯使用單位主體責任不落實的情況進行立案調查。去年12月14日,執法人員對雨花臺區某養老機構在用電梯開展現場檢查,多次按動電梯轎廂內的救援服務通話鍵均無人應答。因違反《南京市電梯安全條例》規定,未保持電梯緊急報警裝置和救援服務暢通,該養老機構被立案調查。
利用新技術,開展智慧化管理
南京江北新區福基·旭東新城小區物業負責人袁節認為,不讓電動車進電梯,要在便利充電上做文章。該小區充電點位能滿足小區近半電動自行車同時充電的需求,因此電動自行車進電梯的情況這兩年明顯減少。但是,更換負責的電梯維保單位,增加管理人手和成本投入,只是保證電梯安全的“基礎打法”,再加一些智能手段才會如虎添翼。
市場主體也看到智慧電梯的發展前景。江蘇新再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定位,是智慧電梯綜合運營商。公司副總經理樊靜說,近兩年國內電梯在出廠時一般就已加裝智慧系統,目前主要是交付多年的小區對智慧電梯系統有迫切需求。困人報警、電動車報警、電梯掩門報警、口罩識別、疫情消殺……智慧電梯系統不斷更新迭代,目前省內1萬多部電梯接入該公司的智慧電梯系統。
南京等三市的電梯安全條例,都鼓勵采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提升電梯安全管理水平。毛海東告訴記者,根據即將施行的條例,無錫新裝電梯必須接入平臺,既有載人電梯在改造時也應當實現電梯安全運行數據采集和傳輸功能,從而不斷擴大智慧電梯的覆蓋面。該市還整合171家簽約維保單位、88個網格救援、119救援熱線等資源,打造電梯救援網絡,提高救援效率。
去年7月出臺的《連云港市電梯安全智慧監管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1年底,電梯安全智慧監管工作覆蓋本市所有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眾聚集場所,各縣區(功能板塊)配備智能監控裝置的電梯比例不低于30%;到2022年底,智能監控裝置基本覆蓋全市在用電梯。連云港市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劉建國告訴記者:“2021年連云港50件民生實事包括,實施電梯安全與應急救援‘天眼’工程,加裝電梯轎廂內智能監控裝置3500臺。到去年年底,我們裝了4517臺電梯的智能監控裝置。”
在智能監控裝置基礎之上,連云港市采集電梯運行狀態等數據,遠程掌握電梯運行狀態。“一旦電梯出現困人故障,我們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被困人員情況,實施有效救援。”劉建國說,“通過監控隨機抽查,可以對維保單位、使用單位進行日常監管。”
省市場監管局特設處副處長許綱介紹,江蘇2013年在全國率先建立96333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至去年底基本實現電梯“應納盡納”,今年將繼續深化全省統一電梯應急處置平臺建設,在部分地區試點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按需維保電梯的質量動態評價系統,構建電梯維保質量綜合評價模型,讓廣大群眾安心乘梯。(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陳月飛 許海燕 蔣明睿 徐睿翔 徐冠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