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日起,《蘇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以立法護航文化與經濟、生態協同發展,古韻與生活、城市相互交融,把千年運河史詩化作新時代的“最江南畫卷”。
健全完善保護規劃體系
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蘇州有山塘河、上塘河等4條運河故道和山塘歷史文化街區、云巖寺塔等7個點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從那時起,蘇州就錨定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精彩蘇州段”目標,思考和謀劃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
《條例》的出臺正是這一思考的深化。蘇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陳澤亞介紹,《條例》的一大創舉是把保護傳承利用的對象定為“大運河文化”而不是“大運河文化遺產”。蘇州以“大運河文化”為立法對象,一方面在名稱上與國家、省關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規劃保持一致,便于以立法保障規劃落實;另一方面,《條例》在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為重點的同時,還明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生態保護、航運管理、文化產業、大運河代表性景點景區建設等內容,使立法內容更加完整和豐富。
《條例》明確,蘇州將編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大運河文化帶空間發展規劃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實施規劃等4部規劃,這在全國運河主題的立法中處于領先地位。
運河兩岸新繪“姑蘇繁華圖”
推進“數字大運河建設”是《條例》的一大亮點?!稐l例》明確要求推進大運河文化基礎數據產生、整合和數據庫建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遙感監測、數字孿生等技術,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共享和開發利用。
《條例》明確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蘇州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孫芳介紹,蘇州在全國首創跨區域“聯合河長制”,將大運河水環境治理納入多方共贏的區域聯合治水工作中。《條例》從加強大運河水系治理,完善大運河沿線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和提升大運河水質等方面作出規定,從立法層面強化對大運河水環境的保護。
《條例》對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作了全面而具體的規定,如保護城河共生、鎮河共生的傳統格局和獨特歷史風貌,優化城市天際線,控制城市景觀視線走廊;恢復和改善陸生、水生動植物生存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優化通航環境,提高通航能力,發揮大運河內河水運主通道功能;合理限定船舶航速,避免船舶航行對大運河河岸以及古纖道、古橋梁等文化遺產的損毀?!稐l例》勾勒出蘇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全景,描摹出一幅運河版的“姑蘇繁華圖”。
書寫新時代運河新篇章
《條例》對一體化實現保護傳承利用作出了細致安排。
統籌古城保護更新、文旅融合發展、運河生態保護,蘇州推進“運河十景”建設,以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石湖五堤、寶帶橋、平望·四河匯集為重點,以點帶面,串珠成鏈,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做強江南文化品牌。
蘇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純表示,目前平望·四河匯集一期、滸墅關古鎮一期、虎丘夜游等一批文旅項目,“吳門望亭”大運河文體館、“楓橋夜泊”特色船舫等一批文化空間已建成開放,寶帶橋·澹臺湖公園基本完成改造,“五一”假期已經對公眾開放。今年還將開工建設滸墅關古鎮核心區老街改造、橫塘驛站(胥江小島)等項目,進一步提升平望、石湖、平江路、望亭等功能片區,“運河十景”將成為蘇州大運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景觀與名片。
同時,蘇州正在以大運河覓渡橋至夾浦橋段為重點,系統優化沿線地塊規劃,做好產業用地布局調整,建設更多科技創新與現代服務業載體。其中覓渡橋至澹臺湖之間被因地制宜分為古城南延段、民國風情段、工業遺產段和寶帶公園段,打造蘇州大運河“最靚麗”3公里,使之成為生態人文的“老運河新空間”和科技創新的“老城區新引擎”。
《條例》還進一步強化大運河文化的研究與傳播,明確規定組織開展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的戲曲、文學、影視、書法、美術等領域的文藝精品創作、展演展播活動等。今年,蘇州將承辦第五屆大運河文旅博覽會、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等活動,計劃推出電視劇《山塘茶館》、音樂劇《花開河西巷》、出版物《蘇州街巷史話》等,更好彰顯蘇州大運河文化魅力。
以地方立法作出莊嚴承諾,以運河之水激蕩城市活力。幾乎與中國大運河同齡的蘇州,得運河滋養、添運河榮光,面向未來,正在書寫新時代運河新篇章。(胡安靜 范杰遜 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