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之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也掛上了發展的高速擋。4月17日,由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主辦的2023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發展大會在京召開。來自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政府主管部門,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中國建筑、中國能建、中冶集團、中國電建、國機工程集團等會員企業,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關咨詢服務機構,共500余位代表參會。
大會總結了“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行業取得的成績,全景展現行業發展趨勢,展望發展前景,探尋行業發展新機遇新路徑,搭建平臺、凝聚共識、匯聚合力,共同攜手開創對外承包工程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行業發展韌勁強、活力旺
大會上,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首先做了關于2022年對外承包工程行業回顧和2023發展展望報告,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商務部對外投資與經濟合作司副司長劉民強,商務部西亞非洲司二級巡視員鄭偉,中國建筑集團副總經理周勇,中國能建集團副總經理陳曉華,中國中冶副總裁朱廣俠分別作了主旨發言。
“全年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1550億美元, 與2021年基本持平,可以說是穩住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發展的基本盤,展現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發展的強大韌勁與活力。”房秋晨回顧了2022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發展態勢和特點,分析了行業發展機遇和挑戰,提出了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他進一步指出,孤木不成林,單絲難成線,國際工程市場展現的是綜合實力之爭。行業企業要緊抓“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和后疫情時代國際基建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不斷創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空間、延伸產業鏈條,打造更具韌性的國際市場開發和業務結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大會同期發布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發展報告2022-2023》、2022年度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排名、2023年度對外承包工程行業A級企業以及重點國別市場中國承包商推薦名單,并對中建集團、中交集團等“走出去”的企業代表進行現場頒獎。
中國建造高標準、惠民生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中國建造”追求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為當地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插上翅膀”。如盧賽爾體育場被印在沙特本國的紙幣上、帕德瑪大橋的通車運營實現了孟加拉人民的“百年夢想”、世界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阿聯酋艾爾達芙拉PV2太陽能電站項目成功實現首次并網發電……一個個重大項目是對中外合作成果最好的印證,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折射出“中國建造”在當地政府和民眾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中建集團在多個海外標志性項目中表現不俗,周勇在主題發言中指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帶來新契機,行業綠色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帶來新空間,三方市場合作進入新階段,為企業海外業務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新的發展形勢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既要練好內功,也離不開政府主管部門、金融機構和行業組織的指導和幫助。”周勇說道。
徐建平透露,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下一步將深化互聯互通合作,提升貿易投資質量效益,穩步拓展綠色、健康、數字、創新等領域合作新空間,全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他建議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形成更多接地氣、聚民心的合作成果,講好互利共贏的合作故事。
如何持續打響“中國建造”的海外金字招牌?房秋晨指出,“要積極探索推進‘投建營一體化’,全面對標世界一流基建企業,扎實推進屬地化經營,全面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夯實業務發展基礎。”陳曉華也建議企業全力以赴超常規推進本土化、屬地化的發展,在推動東道國產業體系打造、供應鏈構建穩定暢通方面尋求新突破。
新興領域“碳”新路、開綠燈
2023年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一年,行業發展面臨綠色低碳轉型、數字化發展、產業融合等新機遇。打破金融局限,發揮政策優勢,是推動對外承包工程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意,也是行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兩大重要抓手。
圍繞政策優惠,劉民強透露,合作司將充分發揮各種多雙邊合作機制作用,推動融資創新,支持企業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合作新空間,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鄭偉在大會上深刻解讀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和中非務實合作“九項工程”,明確指出非洲市場所展現的廣闊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并建議企業練好內功、匯聚合力,實現優勢互補、抱團出海,把握對非合作的重點方向和新興領域。
海外市場的開拓離不開來自國際金融領域的支持。為此,房秋晨建議國內相關金融保險機構進一步加大對項目融資的擔保支持力度,創新推出適合投建營一體化、綠色低碳等類項目的金融和服務產品。陳曉華也建議,金融機構加快與國際接軌,加強融資產品創新,加大對綠色、低碳、數字等新興業務的融資供給,爭取為綠色低碳項目開綠燈。
大會還圍繞“新業態、新模式、新熱點——聚焦國際產能合作,共探行業發展新動能”“新能源、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綠色、數智化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兩大主題單元開展了主題研討與發言交流,與會企業代表通過剖析當前的局限與不足,就凝聚最大合力共同打造新的國際競爭新優勢達成共識。(本報記者 王海霞)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