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電網檢修工人在20米高空作業
【截至7日上午10點17分,南京電網調度用電負荷1185.33萬千瓦,再度創下去年入冬至今負荷新高。伴隨氣溫下降,電網負荷仍在攀升。】
寒潮低溫,考驗著特大城市的電力供應。7日上午9點50分,南京市江寧區橫云路旁,介于橫溪街道龍王山變電站與溧水區溧水變電站之間的輸送電線路正在進行停電檢修前的預備工作。手機屏顯示,此時南京室外實時溫度為-5℃,而置身城郊鄉下、站在風中,體感溫度比這還低。
為了方便檢修操作與安全防護,46歲的電網線路檢修工人周勤春,與搭班的陳道有和宋雨杰一樣,穿著輕便的工裝。他為工友檢查完爬上電塔所需穿戴的裝備后,老陳和小宋一前一后登上20米高的“電桿”。
“這根水泥電線桿由兩座水泥立柱組成,又叫‘門型塔’。門型塔上作業,最具挑戰性的就是手腳操作空間有限。”國家電網南京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輸電運檢工周暉告訴記者,溧水變電站電壓220千伏,是溧水區最大的變電站,供電服務范圍接近全溧水生產生活用電需求的三分之一。這一根根通往溧水變電站的電線,在保供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耳畔寒風呼嘯,周暉提高了音量:“電力保障本來就是冬季供暖和生產的命脈所在,更不用說眼下又遇上入冬以來的‘最強寒潮’。”他告訴記者,當前南京電力已全線加強巡檢力度,“氣溫創下新低后,線路上的智能監控開始24小時不間斷檢視。我們還安排了無人機班組和人工班組每天巡檢。全南京的輸電線路上,每座電塔、每根線,一天之內僅被監控畫面捕捉到的次數便不下6回。”
寒風凜冽中,碼頭工人每2小時啟動溫車一次
【據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安全總監殷東海介紹,在強寒潮到來之前,各碼頭單位全面檢查碼頭安全設施及大型設備防凍及防風加固情況,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確保信息聯絡暢通。】
7日下午,南沿江城際鐵路的工地上機械轟鳴。吊運中,鋼筋縱橫往來,工人們穿梭忙碌在腳手架間。施工現場,一根根長40厘米、直徑0.6毫米的扎絲,經鋼筋工之手,幾秒鐘就把鋼筋牢牢固定。在中鐵二十四局南沿江項目現場,盡管寒意透骨,可無論管理人員還是施工工人都堅守崗位,夜以繼日奮戰,趕工期、趕進度、保項目。
寒風凜冽,連云港新東方國際貨柜碼頭的安全管理人員劉慶峰早早來到碼頭現場進行安全巡視,尤其是對碼頭流動機械的防寒情況更是再三檢查。“天太冷了,像叉車、正面吊等機械需要每2個小時就要啟動溫車一次。”劉慶峰說,這樣做正是為了保證機械設備能夠隨時響應生產需求。
在主港區拖輪基地,“東方二十九”號拖輪上的工作人員丁寅正對室外裸露水管進行檢查,“這次降溫有點厲害,之前我們已經給這些水管進行了保溫包扎,但還是有點不放心,再來看看。”丁寅說,歲末年初,港口開普型船舶集中到港。他們按集團要求準備了防滑墊、防滑繩、防滑鏈等物資,對船上欄桿也進行了防滑處理。“目前,船上的柴油、物料、伙食都準備充足,可以保障到港船舶正常進出。”
“針對此次強寒潮天氣,我們持續關注天氣變化,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預案。”殷東海說。
不到20分鐘,3畝地蔬菜披上“保暖衣”
【眼下正是小麥的過冬季,也是保證夏季豐收的關鍵時期。連日來,各地農業種植大戶采取多種措施,確保蔬菜、水果大棚安然度過寒冷天氣。】
7日,記者一路驅車趕往南京八卦洲,只見沿邊田間的田溝已結上薄薄的一層冰。走進南京紅杜鵑農業科技集團的蔬菜大棚,總經理王春寶正帶領手下員工們為生菜、冰草等農作物鋪上保溫膜。同時,大棚頂部的棉被也在慢慢鋪設,20分鐘不到,3畝地的蔬菜就被罩上了“保暖衣”。
王春寶告訴記者:“知道寒流要來,前幾天就開始做功課,提早讓員工檢查液化氣爐的安全性與煤餅的數量,將它們搬入棚內,并準備足夠多的保溫膜,現在頭頂上的保溫膜長50米、寬4米,再冷的天氣也不怕。”
南京緣派蔬菜專業合作社給草莓帶來另一種“溫暖”——采用電動卷膜與加溫補燈供暖。“低溫對草莓生長影響較大,缺少長時間的日照導致草莓成熟較晚,長期低溫也影響蜜蜂授粉,導致草莓產量減少。”緣派蔬菜專業合作社經理周誠說。
“部分田塊麥苗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害,尤其弱小苗和根系淺的麥苗,受凍較明顯,葉片有凍傷、凍死現象。”溧陽市社渚芳伢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翔告訴記者,他已安排十幾人進入麥田里清理麥溝,確保麥田溝系排水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