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城市會“呼吸”?像海綿一樣的城市。這樣的城市有辦法積極應對環境變化,尤其是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位于涪江中游的四川省遂寧市就是會“呼吸”的城市。遂寧是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市,25.8平方公里試點區已全部完成新建、改造,35個排水分區全部完工。截至目前,遂寧市城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區域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30.6%,超額完成國家制定的20%的目標。
從試點走向示范,遂寧通過創新 探索,以政府資金為杠桿,帶動多方參與海綿城市建設。
因地制宜精細施工
25.8平方公里試點區,346個試點項目,看數字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大型施工現場嘈雜的聲音和擁堵的路段。
“沒有那么復雜。”遂寧市老鹽關社區居委會原主任董會說,社區改造的項目是主干道,改造按照分區、分塊的方式進行。“要確保不影響居民出行,不給百姓生活帶來大影響,改造期間我們沒收到過投訴。”
正如董會所說,遂寧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中嚴格遵循“低影響開發”的原則,346個項目采用小規模、分散化模式,并且多在天然河道、濕地基礎上改造,不采取大面積挖坑、斷道的方式。
這樣的變化與因地制宜和技術創新密不可分。遂寧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唐靜向記者介紹了建設過程中的“發明”:“雨水口‘微創’改造技術、道路邊帶透水混凝土技術、鋼帶波紋管調蓄利用新工藝以及海綿卓筒井技術,其中前三項已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以雨水口“微創”改造技術為例,該技術主要通過對雨水口、路沿石進行“微創”改造,將路面雨水導入綠化隔離帶、綠地廣場及其他寬敞空間進行消納,超出部分再通過既有管道溢流外排。
不同的“發明”適用于不同的區域和項目,這些“發明”體現了建設者“摳”細節的精神,也為規劃建設節約成本。
例如,遂寧市河東新區東平大道改造就采用了雨水口“微創”改造技術。這條4公里長的景觀大道被切割成24個小段,分段、分批次施工,最終改造費用為700萬元,比設計機構提供的方案節省約1000萬元。
“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5年內,我們既要確保高標準嚴要求完成建設任務,也要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唐靜說,截至目前,遂寧海綿城市建設資金來源分為兩部分。政府投入資金13.8億元,分別是中央財政撥付的專項資金、獎勵資金和四川省級補助資金。此外還有社會資本,主要包括PPP模式吸引的社會資本、銀行貸款、開發項目投入資金等。
提升城市生態價值
遂寧的海綿可分為“大海綿”和“小海綿”,即分別對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要素實施保護和修復,又對小區、道路、公園實施重建或改造。“大小結合”顯著提升了城市生態價值,群眾生活發生了實實在在變化。
一個小區——船山區嘉禾東路39號小區。唐鈞是小區業主,也是業主委員會主任。他告訴記者,這個老舊小區曾因地勢低洼每逢大雨必定內澇,雨污混流又造成嚴重污染。改造后,路面全部改為彩色透水路面并將雨水管網和污水管網改為兩套獨立的系統。雨水被導入綠化隔離帶消納。“現在雨一停我們就能在小區散步,除了鞋底的水漬,再也踩不到油污、進不了泥。”唐鈞說。
兩條河——明月河、米家河。這兩條河在進行改造時,優先實施排水管網改造,消除了河流直排口,消滅了點源污染。通過公園、濕地等建設,將流域附近片區內雨水通過濕地凈化后排入河道,降低了面源污染。如今,試點區域內所有河流都摘掉了黑臭水體“帽子”,遂寧也成為全國第一批消除黑臭水體的城市。
還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景觀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誕生。例如占地1.52平方公里的圣蓮島如今已經成為一座天然“海綿體”,其綠化率達到60%以上。盛夏時節,大片的荷花十分吸引人。
“遂寧的目標是到2021年底,力爭市中心城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38%,把生態價值轉化為旅游價值、文化價值,轉化為市民的幸福感。”唐靜說。
持續放大綠色優勢
“十三五”以來,遂寧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5%,城市環境質量逐年趨好,綠色優勢持續放大,2019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1天。與5年前相比,中心城區綠地面積由18平方公里增加到24平方公里。
2020年4月,遂寧出臺《2020年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11月出臺《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考核辦法》,更加充實完善了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的機制,從任務制定下達到考核督查,工作開展依據更加充分、落實更有抓手。
依托海綿城市監測平臺,通過電腦端和APP,相關人員可實時監控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全過程。當任何監測點位出現數據異常都會自動觸發系統報警,值守人員或平臺使用者會立即到現場處置。
遂寧現已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這樣的實踐也為其他城市解決內澇問題提供了參考。(王春紅)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