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如畫的里運河畔,建成板閘佳苑和悠園安置小區;功能齊備的現代體育中心邊,蓋起了康體嘉苑和拱辰佳苑安置小區;全市優質學校淮中新城校區旁,也有了山陽灣和楓香苑安置小區……
淮安生態文旅區堅持以民為本,拿出最好的地塊啟動農房改善安置房項目,讓廣大新城百姓享受安居、康居和樂居紅利。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方慶華說,要以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為出發點,積極統籌考慮轄區發展、百姓致富、基層治理等工作,把農房改善改出新城樣板。
美麗嬗變,繪就生態宜居“新風尚”
居住在板閘佳苑小區的孫為國,原來是板閘村搬遷村民。他指著小區對面的山陽湖景區說:“從臟亂差的農村一步搬進景觀房,做夢也沒想到政府會把我們安置到景區邊。”
高鐵片區文錦苑安置小區,出門緊鄰濱水休閑區,出行就有高鐵東站。一直在外打工的高鐵商務區黃橋村四組劉萍家,聽說老家啟動農房改善后,立即趕回來簽了約。
目前,生態文旅區2萬多套安置房全部達到星級標準。所有安置小區都建在黃金地段,讓安置群眾坐享優質資源。同時,安置小區建設進場材料全部選擇行業十大品牌中的優質環保產品,安置房質量控制規范“像書一樣厚”。不僅如此,為最大限度讓利百姓,安置房價格一直統一定價為618元/平方米,多年來一分錢沒漲。
原先由周邊縣區農村劃轉過來的3萬多農民,早已住進敞亮、漂亮的安置小區。其中山陽灣花園、楓香苑小區等5個優質安置小區相繼建成使用,實現100%安置入住;富城路辦事處白云佳苑、康體嘉苑等安置小區共安置居民3176戶1萬余人;高鐵辦基本完成黃崗村、浦馬村、黃橋村等農房改善工作。
產城融合,繪就興業惠民“新標桿”
安居才能樂業,樂業才能惠民。生態文旅區黨工委、管委會通過創優環境、落實政策、夯實平臺,先后引進社會資本投資項目21個,新增注冊企業數775家,注冊登記個體工商戶1599家。同時,青創空間、五九雙創等重點打造的平臺載體入駐企業120余家,為轄區百姓就業創業提供了一大批崗位。
去年4月份,淮安生態文旅區制定出臺“暖心之城”方案,重點對困難對象開展一對一的就業幫扶。其中“暖心之城、愛心福遞”微公益項目,為企業與困難家庭結對牽線搭橋;新城公司設立愛心助學基金項目,通過捐助活動幫助困難家庭孩子完成學業,符合條件的優秀大學生畢業后可優先加入公司。此外,加大公共就業服務力度,圍繞轄區企業用工、高效農業種植,常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一大批4050人員開辟了大量公益性崗位。
在做好就業創業服務的同時,生態文旅區制定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實施細則,將農房改善后的安置農民全部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徹底解決其后顧之憂,養老金待遇已實現“七連漲”。
順民意出實招,繪就基層治理“新畫卷”
安置小區社區化、規范化管理,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課題。為此,淮安生態文旅區黨工委、管委會順民意、出實招,為破解傳統行政村單一管理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一方面,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契機,加快改善安置小區“硬環境”。在所有安置小區開展新亮工程,墻體全部出新,加大踩踏綠化小徑整改,改建體育場所、布置健身器材,全面建成百姓大舞臺和社區小劇場。按“一區一品”標準,各安置小區建起鄉愁園、搭起法治和德治長廊、布置好人廣場、打造文明家庭樓道等。另一方面,抓實小區“軟實力”提升,探索小區管理長效機制,增強基層治理能力。通過建立完善網格化管理、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等機制,保障小區事項實現“決策民議、方案民定、成效民享”。
環境好了、生活富裕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鄉風文明也跟著紅火了。如今,淮安生態文旅區所有社區都建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和課外閱讀書屋,制定頒布了《居民公約》,極大增強了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如今走進新城,樓成群、產業旺、農民笑,一幅“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蔡志明 陳浩 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