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南京地鐵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建設、中鐵三局承建的南京地鐵7號線中勝站下穿既有運營10號線中勝站暗挖段順利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實現了國內首次在富水軟土地層中“零距離”暗挖下穿既有運營地鐵車站工程的順利完成。
南京地鐵7號線途經棲霞區、鼓樓區、建鄴區和雨花臺區,全長35.49千米,共設置27座車站,全部為地下車站。該線路將與現有及建設、規劃中的11條軌道交通產生“交集”,換乘車站多達13座,是名副其實的“換乘王”。
既有10號線中勝站于2005年建成通車,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10號線中勝站客運高峰流量已達4萬人次/天,是10年前該站客流量的10倍以上。為增加南京地鐵南北向與東西向地鐵線路客流的交匯換乘,同時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流需求,南京地鐵于2017年啟動西南至東北方向的7號線線路的建設。不僅要緩解10號線的客運壓力,中勝站作為換乘站,還要盡可能想辦法縮短乘客換乘距離,實現兩條線路的“廳臺換乘”。這樣,未來乘客從10號線出站,就相當于進入7號線的進站廳,直接下一層即可到達7號線站臺進行換乘。
因此,新建中勝站要暗挖下穿既有10號線地下車站,其頂部還要與10號線中勝站底部混凝土層緊緊挨著“零距離”接觸。
便捷的規劃設計施工起來難度卻非常大。首先,新建7號線中勝站西側緊鄰明基醫院,東側緊鄰沙洲東河及各類高層辦公大樓,車站沿泰山路展布,橫跨河西新城主干道河西大街,地下存在直徑1.6米的自來水供水管、通信光纜等重要管線。而在避免“誤傷”地上地下管線網的同時,在暗挖施工過程中,還要確保線路的行車安全,這個車站最大的難點和風險點便在于此,該項目現場技術負責人楊寧告訴記者,該暗挖段處于富水軟土地層中,含水量大,自穩性差,容易發生溜塌,變形控制難度大,猶如在“豆腐腦”里挖個隧道建車站。
為了在暗挖過程中減少對地層的擾動,最大程度控制好沉降和變形,施工團隊中鐵三局創新采用水平MJS+水平凍結組合技術施工,對暗挖通道周邊土體進行改良加固和凍結止水,利用鹽水循環冷凍技術,將這些“豆腐腦”一樣的富水軟土地層,在零下20℃——30℃之間的溫度下凍得結結實實,從而起到支撐的作用,有效控制了土體變形和沉降。
為此,南京地鐵集團多次組織各類專家論證會,推演下穿施工方案,并聯合建設、運營編制工程實施過程中突發情況應急預案,在多方技術力量的合力保障下,完成了暗挖工程施工。隨著該暗挖段主體結構順利完工,既有車站累計變形也趨于穩定,截至目前變形量僅為2.9mm,遠低于10mm的規范標準,有效保證了既有車站運營安全,也為類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接下來,7號線中勝站車站將啟動鋪軌施工。目前,7號線全線的鋪軌施工已經完成50%以上。
作為南京首條采用全自動無人駕駛技術的地鐵線路,南京地鐵7號線從設計初就備受關注。該線路建成后將進一步增強南京地鐵線網的連通性,豐富當地市民的出行選擇,有效減緩地面交通壓力,助力南京打造綠色出行城市。(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興 圖/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