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宅里,擺一張?zhí)僖?,沏一壺茶,看看報紙,聽著蟬鳴,手里的蒲扇有一搭沒一搭地搖幾下,漸漸地,鼾聲響起……高溫天里,像這樣篤悠悠的度夏方式,在裝滿空調(diào)的現(xiàn)代高樓大廈里是看不到了。但在平江路、迎曉里等的古城老宅,還原汁原味地每天上演著。
昨天,蘇城的天氣異常悶熱。下午2點,室外的地表溫度已經(jīng)突破46攝氏度,似乎還能看到升騰的暑氣,屋外的行人已是汗流浹背。屋內(nèi),一幅“午后休憩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在姑蘇區(qū)大儒巷社區(qū)迎曉里16號,56歲的王月珍坐在自家老宅里,篤悠悠地看報、逗貓,喝著剛從井里取出的“冰鎮(zhèn)酸梅湯”。此時,一陣“穿堂風”吹過,好愜意!在王月珍家里,記者拿出溫度計,顯示室內(nèi)溫度只有30攝氏度左右。“我們這一帶的老宅基本都差不多,廳堂的高度要四五米,很容易驅(qū)暑散熱。不用開空調(diào),一把蒲扇或者一個小吊扇就足以度夏。”住在這里半個世紀的王月珍說道。
71歲的顧行健、董珊華夫婦也住在平江古巷。昨天下午,記者一踏進他們的老宅“顧家花園”,就感到陣陣涼意。記者跨在門檻上,屋內(nèi)屋外有著很明顯的“冰火兩重天”之感。據(jù)手中的溫度計顯示,老宅里的溫度只有29攝氏度。
顧行健告訴記者,今年入夏以來,他們家只開過一次空調(diào)。“老宅里除了大門,還有側(cè)門和落地長窗。一到夏天,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打開,涼颼颼的穿堂風灌進來,怎么會不涼快?而且屋頂高,自然容易散熱。”顧行健樂呵呵地說。
同樣是建筑,為什么老宅似乎比現(xiàn)代建筑更加宜居?為什么它們能在高溫天里充當“天然空調(diào)房”?過去的人們在建筑物里到底安放了怎樣的智慧?
在蘇州知名文化學者、民俗專家柯繼承看來,老宅居民之所以能坐擁“天然空調(diào)房”舒適度夏,這恰好是中國古建筑智慧的寫照。
“過去,古建工程會在墻內(nèi)采取‘填餡’的做法。什么是‘填餡’呢?就是墻的兩側(cè)為整磚砌筑,中間用碎磚、碎石填充,留有部分空隙,有利于阻隔外界熱量的傳遞。而且古建筑的墻體很厚,增加了外界熱量傳遞到建筑物內(nèi)部的距離,具有保溫隔熱、冬暖夏涼的特性。”柯繼承還認為,位于老宅頂部的挑檐,不僅能讓建筑物造型美觀,功能上也有利于在夏日避免正午陽光照入屋內(nèi)。“再者,老宅里大多有院落、天井,旁邊總有高墻,利用空氣流通遇上阻力轉(zhuǎn)彎的原理造成‘穿堂風’以增添涼意……你看,老宅的建筑結(jié)構(gòu)里藏著那么多的門道和秘密,足見古人的智慧。”柯繼承說道。(記者 王可)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