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夜22:30,從上海回來的徐州市民趙雅茹下了高鐵,乘坐20分鐘的地鐵到達彭城廣場,然后騎著共享電動單車回到望景花園家中。如今,環保出行已經成為徐州人的共識,“綠色因子”融進了人民的日常生活。
“無廢文化”是“無廢城市”未來長期發展的重要“軟”保障,徐州自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以來,以培育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無廢文化”建設,促進“無廢理念”厚植百姓心中,讓“無廢細胞”單元培育滲入社會的細枝末節,開創了“無廢城市”建設全民參與的“徐州模式”。
■“無廢書屋”滋潤學生心靈
廢棄的門芯板做成了書架,破舊的門框變成了條凳,書籍是高年級學長留下來的,裝飾墻面的藝術品原材料來自于落葉樹枝、塑料瓶、廢紙箱……這樣的“無廢書屋”,目前在徐州已經建成了32個。
在徐州市第一中學的“無廢書屋”內,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得到了極大的體現。這里有很多學生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利用廢舊快遞盒制作的兩座大型紙雕格外醒目,其中一艘大船蘊含著“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該校高二年級學生沈清楊介紹說,同學們還利用廢舊物品設計成一些文創產品進行義賣,義賣所得除捐贈給困難學生外,剩余的則用于“無廢書屋”建設。
在太行路小學,“無廢文化”滲入到課程之中,“太行劇場”“班班有戲”“小小演說家”等活動,深入闡釋了無廢文化的內涵;在彭祖大道小學,學生們利用“歡樂農場”里的落葉枯枝裝飾了一面面主題墻。“無廢理念”不僅裝進了孩子們的腦袋,還通過童心同創、童言相傳進一步滋潤學生的心靈。
據統計,截至今年年初,全市創建“無廢學校”107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學校85所,“無廢文化”中小學教育培訓基地累計參觀3萬人次。“無廢”科技創新、“無廢”快樂游戲、“無廢”宣傳快板、“無廢”宣傳視頻等更是亮點紛呈。
■“無廢細胞”滲透到每個角落
“無廢文化”不僅活躍在校園里,通過小手拉大手,小小“無廢”宣傳員還把“無廢理念”帶回家,把“無廢理念”傳播到社區,進一步推動“無廢學校”“無廢家庭”建設。
泉山區錦繡湖畔小區是徐州市“無廢小區”試點之一。在這里,舊輪胎成了綠化帶內的造型雕塑;廢棄油漆桶化身小區休息凳;一座全玻璃外觀的網紅書店顏值爆表,這間書屋是用居民廢棄物打造而成的。業主孫麗特別喜歡帶兩個孩子到這里玩耍、讀書,她說:“‘無廢小區’里的點點滴滴,也在影響我們生活。現在大部分居民都能做到垃圾分類,大家一起維護小區環境。”
這個國慶假期,徐州市生態環境局每天通過微信公眾號對市民開展環保設施“云開放”,通過視頻展示破解垃圾圍城的秘密武器,帶領市民看污水如何由濁返清……徐州市公共環保設施通過各種方式加大開放力度,截至去年年底,3家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家危險廢物處理設施累計開展線下開放活動489場,1.1萬余人次參與。同時開展網絡直播,線上參與人數3萬余人,增強了公眾對固廢處置的了解。
通過在醫院、商超、鄉村等具體單位開展“無廢細胞”單元培育,向社會的每個細枝末節層層滲透,徐州市現已創成“無廢細胞”2300余個。
■“無廢文化”全社會廣泛傳播
金秋十月,天藍風清,位于邳州的沂州科技有限公司內,一座銀灰色高大鐵塔正在安靜運作,將熄焦產生的大量余熱用來發電。“這個干熄焦余熱發電項目,一年可以發電4億度,能夠滿足我們整個產區用電量的70%了。” 沂州科技有限公司安環總監宋彤介紹說,今年9月9日,該公司與大屯煤電簽署“交通運力電能替代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因為這一項目,沂州科技有限公司變廢為寶,從“耗電大戶”搖身一變成了“產電大戶”。
如今,從學校到家庭、到機關、到工廠的“無廢文化”傳播,使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無廢理念”在徐州得到了廣泛認同。近6萬份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無廢城市”建設宣傳教育培訓普及率98.06%,企事業單位、公眾對“無廢城市”建設的參與程度96.81%,公眾對“無廢城市”建設成效的滿意程度96.88%。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項美麗而艱巨的事業。徐州“十四五”規劃對“無廢城市”建設提出了清晰目標: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深入推進,綠色出行水平不斷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成效顯著,生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達95%,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率達100%,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80%以上。(徐報融媒記者 甘曉妹 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