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運河古邑’牌坊僅200多米,就能把車停下來,出來就是南長街,太方便了!”市民劉先生是攝影愛好者,他告訴記者,今年4月梁溪區圣塘里開門迎客,街區利用地下空間新增了99個“小而精”的停車位,停車時還能通過“無錫停車”客戶端動態查看剩余車位數,滿足了他停車即游玩的“小心愿”。
今年是無錫公共停車設施建設三年(2019—2021)行動計劃收官年,一大波硬舉措緩解“停車難”初見成效。記者從市住建局城建處獲悉,截至10月中旬,通過新建、開放機關單位停車場、改造利用閑置拆遷地塊、增劃路內停車泊位、限時開放便民停車位等多種方式,今年無錫市區已新增公共停車位20173個,提前超額完成全年計劃,年底前,全市三年行動計劃將累計新增各類公共停車位超過5萬個。
惠山新城堰橋地鐵站客流大,但周邊沒有較大的停車場方便市民換乘,近日,地鐵站東側原本閑置的拆遷地塊被利用起來,新建九條龍停車場,新增491個機動車泊位和1500個非機動車泊位,并在停車場西北角打通與地鐵1號線3號口的通道。梁溪區揚名發展中心北側立體停車庫投用,208個車位24小時開放,惠及周邊居民,有效紓解“停車難”。
“想要停車時,就能找到停車位,才是真正解決問題。”市住建局城建處負責人說,三年行動中,不僅新建停車位,還通過錯峰借用、與鄰共享、改造利用、路內新增等多種方式,試圖解決市民停車的“最后100米”。
挖掘閑置停車位,開放共享。“白天供單位工作人員使用,下班后,對公眾開放。”惠山區城管局停車辦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已開放洛社鎮、陽山鎮、堰橋街道等10個錯時共享點位,盤活879個車位,并配套設置告示牌,提醒市民“這里可以停車”。新吳區已開放全區多所小學地下停車場供社會停車使用。
智慧引導,尋求標本兼治之策。在濱湖區蠡溪路紫金西苑小區附近,有40多個“潮汐車位”,允許車輛當日下午4時至次日上午9時停放。租住在團結二村的徐女士說,再也不用到對面小區“借車位”了。“哪里需要潮汐車位,是無錫市智慧停車系統經過大數據統籌分析,得出的‘結論’。”市住建局城建處負責人說。
據悉,無錫市正在依托建立智慧停車系統實現“停車難”標本兼治。全市停車信息聯網數突破20萬個,已完成醫院、學校等公共停車位的接入,當前正著力對接商業停車場。“全市停車位閑置情況數據庫頁面正在更新,同時植入消費抵扣功能。”智慧停車技術開發企業相關人士透露,針對醫院、商圈、景點等主要停車熱難點區域,將利用潮汐數據分析,實現去時找空車位“一鍵導航”,走時付費關聯消費抵扣功能。(孫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