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后的泵房
作為率先實現制水深度處理工藝全覆蓋的城市,無錫自來水水質全國領先,可部分市民仍有“用水煩惱”,問題大多出在供水系統的“最后一公里”。
連日來,江南晚報報道的木樨新村屋頂水箱漏洞就是一個縮影。如今,錫城還有多少小區仍在使用屋頂水箱?從市市政和園林局了解到,市區范圍還有2800個屋頂水箱,由于建設標準低、維護不專業等原因,城市供水常常遭遇“最后一公里”難題 。
現狀
多數居民住宅使用二次供水
目前,無錫居民住宅供水有市政管網直供水和二次供水兩種模式,無論是老新村還是新建高層住宅小區,大部分居民住宅的供水都是通過二次供水的方式實現的,使用直供水的僅占一小部分。市園林和公用事業監管中心相關負責人李暉介紹,由于城市供水管網里的自來水有一定的壓力標準要求,一般住宅低層住戶能夠使用直供水,3層以上的住戶用水需要先將水存儲到水箱,再通過二次加壓或屋頂水箱進行二次供水。在無錫供水歷史上,屋頂水箱作為二次供水的一種重要形式,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存在了。
屋頂水箱最大的功能就是蓄水,在用水低谷的夜間,市政給水管網向屋頂水箱補水,而在用水高峰時屋頂水箱不進水,特別是當市政管網短時間停止供水時,水箱供水的居民可幾乎不受影響。同時,屋頂水箱對供水管網的調度運行起調節和穩定作用。
然而,屋頂水箱也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弊端”:水質安全得不到保障,一旦使用不當便容易造成水體污染;水壓偏小,滿足不了居民的用水需求;安裝在室外,難以抵御極端天氣帶來的損壞,尤其在2016年1月無錫受罕見低溫影響,包括屋頂水箱在內的老式供水設施受損嚴重。
摸排
2800個屋頂水箱在“服役”
屋頂水箱曾作為二次供水的主流模式,最高峰的時候累計達到上萬個。近年來,隨著直供水和二次供水改造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屋頂水箱退出了歷史舞臺。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市區范圍還有2800個屋頂水箱,主要集中在老舊小區。目前除了一些物業條件較好的小區能做到一年一次清洗水箱外,很多小區都不能按規定定期進行二次供水設施的清洗和維護。
采訪中了解到,多年前無錫出現過一股“廢除水泥水箱,更換不銹鋼水箱”的風尚,物業公司將水泥材質的水箱廢棄,更換上不銹鋼材質水箱。還有一部分則屬于私自改變原有供水方式,將水箱供水改為地面直接供水,屋頂水箱便逐漸閑置。根據監管部門摸排,目前市區范圍還有50個左右的水泥材質屋頂水箱,相比后期更新的不銹鋼水箱,這些水泥罐子表面粗糙,容易吸附雜質、滋長青苔,更多了一重污染風險。
為了讓百姓喝上放心水,近年來市水務集團在保障管網運行安全和具備改造條件的前提下,逐步取消屋頂水箱,改為直供水或加泵增壓二次供水。但改造工程越往后越難,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不少老新村因為房子歸屬于不同的產權單位,尤其因一些單位的倒閉、轉制等,導致其二次供水長期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
泵房監控
呼吁
規范管理才能流出“放心水”
時近中午,劉潭新村居民胡女士準備做飯,水龍頭一開,嘩嘩的自來水讓她從容應對接下來的洗洗涮涮,而在上半年,增壓泵幾乎是這里每個頂樓家庭的“必備品”。市水務集團二次供水分公司陶凱源介紹,劉潭新村二次供水改造以前,居民樓采用市政直供+屋頂水箱的供水方式,生活用水由臨近的劉潭村片區轉供,導致高層住戶家中水流較小。在改造中,小區新建了一座無負壓生活泵房,進水通過水泵加壓以后,通過輸水管輸送到居民家中,整個水泵采用恒壓供水系統,還實現了24小時實時監控。
如今,這樣的供水模式已成無錫居民住宅二次供水改造的主流模式,改造標準為全省最高。二次供水設施改完以后,由市水務集團負責二次供水設施的運行、維護和管理,實現從源頭到龍頭的全過程管理。根據《無錫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實施意見》,從2018年至2025年,計劃分8年完成977個居民小區實施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截至今年9月底,已完成443個,惠及近百萬居民。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老舊二次供水改造很“香”,但是需滿足供水壓力、管網條件、樓層高度、施工可行性等條件,因此屋頂水箱不能盲目地一廢了之。“水箱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可以靠規范有效的管理來解決。”李暉表示,在屋頂水箱仍充當著市供水系統最后一環的當下,唯有規范管理、有效監督才能讓百姓喝上“放心水”。(記者 蔡佳/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