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一直意味著喜慶與團圓,但對每個人來說,又有著迥然不同的滋味。
在徐州城北,有一座已經列入拆遷計劃的村落———柳新鎮垞城村。這幾天,村民們正在品味村落里傳統的春節,既有萬般不舍,又懷著種種期待。
割舍不下的年味與人情味
臘月二十七,垞城村三組村民李太紅就開始幫著老伴一起蒸饅頭、炸麻葉、炸丸子,油鍋滋滋作響,炸出一鍋鍋香甜與金黃,然后分裝入袋,分給兩個閨女和一個兒子。廚房里,掛滿了孩子們送來的香腸、臘肉。儲蓄室內,親戚朋友送來的各種禮盒堆成了小山。年味,在一天天的忙碌中漸漸濃了起來;幸福,在兒女的殷勤探望中慢慢堆積了起來。
“喲,你們家這紅燈籠掛得可真喜慶!”晚上出了門,李太紅看到鄰居家在門旁掛上一對內嵌彩燈的旋轉燈籠,樹上也掛了彩燈,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儀式感十足。
“這是在老房子里過的最后一個春節啦,得好好慶祝一下。以后搬到樓房里,哪有地方掛這些!”鄰居感嘆中帶著不舍。
除夕這天一大早,村民何莉帶著兒子一起,在兩米多寬的大門上貼了紅紅的對聯。寓意著新的一年順順利利、和和美美!
大年初一,村里組織了一場演出,舞獅、耍劍、廣場舞,傳統與現代融合,土味中帶著時尚,給這個即將消失的村落帶來了掌聲與笑聲。
雞犬相聞的村莊內,人情味格外濃厚。忙完了年,村民們就聚在門口一起打牌、聊天、曬太陽,拿出水果、瓜子一起分享,看牌的人比打牌的人還多,悠閑愜意。門前不時有走親訪友的電動三輪車駛過,車上裝著禮品、帶著孩子,一路飄灑著歡笑。
70多歲的蘇老太太騎著電動三輪車,從30多里外的張集礦趕來看望姐姐———何莉的婆婆,牛奶、雞蛋、香蕉、砂糖橘等裝了一車。老太太早上8點多就出門,10點多終于趕到姐姐家中。半年沒見的姐妹一見面就親熱地擁到了一起。
“你們拆遷后要是住進樓房,俺就爬不動嘍!”蘇老太太聽說姐姐全村都要拆遷,在為他們高興的同時,又有一絲憂慮。何莉趕緊安慰:“大姨不要擔心,現在新樓房環境可好了,都有電梯,就算沒有電梯,我們也可以經常去看您呀!”
《銅山區人民政府擬征地公告》是1月8日貼到垞城村的,給村子帶來了很大的震動。一公里之外的徐礦集團垞城煤礦南苑小區、港務區也于1月12日貼出了《房屋(建、構筑物)及附屬物調查公告》。南苑小區居住的都是原垞城煤礦職工,樓房建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自從垞城煤礦停產后,這里居住的基本上都是老人,但小區內干凈整潔,老人們也舍不得離開這個地方。
塌陷地上將“長”出現代化農業園
“我們村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垞城村的老人們擔心,拆遷后這個村子和村名將一起消失。
“垞字不常見,很多人不認識。我們上學的時候,‘垞’字在電腦中都打不出來。”何莉指著自家墻上“坨”城村三組的門牌說,“這個錯字就一直沒改過來。”
“垞”,音 chá,字典中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為“小土丘”,王維曾詩云:“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另一個解釋是“古地名,在今江蘇省徐州市境。”
世傳“垞城”源于 “古崇侯國”,據相關文獻記載,垞城為微山湖周圍18座連城(薛城、留城、沛城、城子、垞城、西固城、東固城等)之一,形成于春秋時之護鄉。北魏時,直屬彭城縣管轄。南北朝時“垞城”為戍邊之處,屯兵數千,御入侵之敵,常有戰爭。此處也是水運要塞。明朝黃河北徙,垞城為漕(運河)黃(黃河)交匯之要沖,舊遺址逐漸不復存在。清同治十三年,黃河自河南侯家林決口,微山湖水溢,垞城又一次被淹。
對于垞城的未來,年輕人表現出強烈的向往,期待著早日從村民變為市民。網友@仗劍天涯發帖說:“希望淮海國際港務區能夠加快建設進程,大刀闊斧,真正做到有所突破、有所改變!”“看這拆遷范圍,有可能是為陸港大道修建做準備。”很多人已經開始在外面找房子暫住,搬家公司的廣告醒目地寫在了村里的墻上。
據了解,根據相關規劃,垞城片區已經劃入城北生態新城,將在塌陷地上開展觀光、體驗為主的生態農業,開發漁港體驗、采摘農田、假日農莊等項目。垞城,即將開始騰飛!(徐報融媒記者 吳云 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