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建造匠心傳承致敬禮”頒獎盛典活動現場
建于精誠,工于品質。匠心磨礪,國之重器。工匠精神,既是一種堅守本心、求精求新的態度,更是歲月沉淀中一塵不染的修行。
秉承“弘揚匠心文化,傳承工匠精神”宗旨,尋找中國建造行業匠心人物、匠心企業、匠心產品,1月16日,由中國房地產報主辦、中國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院學術支持,以“對話時間”為主題的2021中國建造匠心傳承致敬禮頒獎盛典活動在北京舉行。
這是一場超高規格的頒獎典禮,20多位中國建造匠心大師、匠心企業代表在這里講述了他們的傳承故事,向社會傳遞行業正能量,推動全社會學習與踐行工匠精神。
為這些匠心人物、匠心企業頒獎的嘉賓同樣都是重量級人物,包括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秘書長、北京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明安,中共中央書記處原書記胡喬木之女、北京延安兒女聯誼會的會長胡木英。
“在中國歷史上,工匠精神從未中斷,它深植于中華血脈之中,在每一個時代和歷史的重要轉折時期,它都能釋放光熱,迎接未來文明的到來。今天獲得嘉獎的匠心人物、企業都是可以稱作時代的英雄模范,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榜樣。”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表示。
“每一個與時代同行的人都應該以工匠精神為拼搏方向。”中國房地產報社社委會主任栗文忠表示,中國經濟正邁向更高質量發展,正向“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闊步前進,我們需要更多的大國工匠,我們更應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去彰顯中國制造的發展,去蓄積中國前進的核心力量。
“2021中國建造匠心年度人物”揭曉
從續寫奧林匹克新篇章的“冰絲帶”“冰立方”到綠色綿延的塞罕壩,從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到奧運場館建設,從故宮太和殿大修到城市復興浪潮的來襲,這些超級工程、大國重器、中國建筑文化傳承背后,離不開大國工匠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實干精神,以及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勇于攀登的奮斗精神。他們是中國制造以及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們譜寫了大國匠心永恒的奮斗之歌。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張杰(中間)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原主任、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成員李永革(右一)
古建瓦石專業辟為獨立分支學科創始人和奠基人劉大可(左二)
北京城建集團總工程師、國家體育場總工程師、國家速滑館總工程師李久林(左一)
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首席專家)、工程研究總院院長龔劍(左二)
2015年首批國家級“大國工匠”、北京工美集團旗下北京握拉菲首飾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孟劍峰(右二)
他們也是此次獲評“2021中國建造匠心年度人物”的16名杰出行業代表,他們是:
程泰寧,中國第三代建筑大師代表人物。2004年獲得中國建筑師最高榮譽“梁思成建筑獎”,65歲被評為“中國工程設計大師”,69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杭州鐵路新客站、杭州黃龍飯店以及加納國家大劇院、馬里共和國會議大廈這些中外知名建筑均出自他之手。
崔愷,中國著名建筑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勘察設計大師。他長期致力于建筑創作以及建筑學術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設計了大量國家級和地方重要建筑達130余項,所主持的工程獲得國際國內等專業設計獎項100余項。
張杰,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全國工程勘察大師,是一位長期從事城市與村鎮遺產保護、更新與可持續發展、城市特色營造等領域的設計大師。
吳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首鋼集團總建筑師。他是首位獲得“英國皇家特許建筑師”等國際稱號的中國大陸建筑師,首提“城市復興”理念,主持并參與了“大柵欄片區”、南鑼鼓巷片區城市復興規劃與設計。
鄭方,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設計總負責人、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他主持了2008北京奧運會、2022北京冬奧會兩屆奧運會7個競賽場館的建筑設計,以及“水立方”“冰絲帶”等標志性建筑設計。
孟凡超,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從1982年參與建設第一座橋梁開始,他先后主持、組織、參與完成了20多座國家級特大型橋梁的勘察設計。
龔劍,上海建工集團總工程師(首席專家),首屆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最高科學技術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420.5米上海金茂大廈、468米上海東方明珠塔,到492米上海環球金融中心、610米廣州塔,再到中國第一高樓632米上海中心大廈,他都是建造者。
陸建新,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他主持完成的11項成果經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1項成果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金獎,也使中國鋼結構施工技術從落后西方半個世紀躍升為世界領先水平。
李久林,北京城建集團總工程師、國家體育場總工程師、國家速滑館總工程師。
李永革,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原主任、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成員。新中國成立之后故宮的三次大修,他都是參與者。
劉大可,古建瓦石專業辟為獨立分支學科的創始人和奠基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張向忠,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朱炳仁,中國銅建筑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故宮博物院顧問、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傳承人。
孟劍峰,北京工美集團旗下北京握拉菲首飾有限公司技術總監,2015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大國工匠”,是工藝美術界唯一獲評的“大國工匠”。
徐朝興,亞太地區手工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首批“非遺”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張書雁,自然造物創始人,提出“讓傳統回歸當下生活”觀念,以自然造物發現中國大地之美。
這個舞臺因他們而星光熠熠!
“很激動,也很珍視中國房地產報給予我們匠心的褒獎。”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說,橋是他一生的追求。
“今天拿到這個獎的時候手有一些顫抖,為什么顫抖呢?我們過去很多老前輩,老師傅,老先生們,他們沒有得到這樣的獎項,我今天不是為我個人拿獎,我也同時是替老前輩老先生們在拿這份獎。文物建筑修繕這一行,我感覺一輩子沒有干夠,同時這一輩子也干不夠,不可能都學全了,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蘊含太深了,只有一輩子兢兢業業去鉆研,去學習,使之傳承下去,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原主任李永革說。
傳承大國匠心,培育工匠精神
從這些從不同行業涌現出來的大國工匠身上,我們能發現他們最閃亮的共同之處: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這種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這次活動上,有三位獲獎嘉賓發表了主旨演講,他們從自己所專注的工作出發,闡述自己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傳承。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首鋼集團總建筑師吳晨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首鋼集團總建筑師吳晨認為,作為一位成熟的建筑師應該具有關注到社會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方面的能力。
他說,面對2035年甚至更長遠的目標規劃,城市復興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空間的變化,同時還是文化的傳承、社會活力的強化,以及經濟和科技全方面的創新和推動。要以持續的城市更新來推動城市復興的進程。同時,城市更新的內涵還可以再擴大,不僅限制于物質空間理念,還應該讓城市更多機能復興和再生。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設計總負責人、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鄭方
“可持續策略是設計和建造場館的核心理念。”北京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冰壺賽場設計總負責人鄭方表示,“可持續·向未來”是北京冬奧會的愿景,冬奧會所有場館的設計和建設都以“環境正影響、區域新發展、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目標展開。
中國銅建筑藝術家、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傳承人朱炳仁
中國銅建筑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傳承人朱炳仁說:“我希望建一座‘銅宮’留給歷史,‘銅宮’是建筑科技、建筑結構、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環保等技術與藝術的結晶,是一代人自豪與奮發的建筑群。”
他們雖然所處行業不同,但都是在以追求專注與極致的工匠精神改變著社會,引領行業發展。
安然于無聞,執著于真知。傳承大國匠心,培育工匠精神,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使然,也必然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
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是媒體供給側改革之需,更是媒體人的新時代使命。創刊于1992年的中國房地產報,自2021年9月以來對“中國建造行業匠心人物”進行了持續報道,講述中國建造匠心大師們的傳承故事,傳遞行業正能量,推動全社會學習工匠精神,呼吁更多對大國工匠的培育扶植,受到中國建造行業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以媒體人的擔當踐行初心使命。“今年中國房地產報迎來創刊30周年。30年來我們對中國房地產行業、對居住改變中國進行了多方面、深入性的發掘與報道,作為機構媒體,未來我們將在一體化合作平臺上,把最美的建筑設計、中國好房子貢獻給這個偉大的時代。”栗文忠說。(王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