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至10月上旬,2020北京國際設計周在京舉行。圍繞北京國際設計周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城市更新,一年來又有不少新進展。
設計周城市更新展覽“經之營之 生生不息”正在隆福寺舉辦,持續至10月26日。此次展覽以近百個實際案例詮釋城市更新項目如何聯系居民、社區、商家和社會力量,以及推動城市更新項目持續運營。
今年設計周期間,北京老城更新聯盟也正式揭牌。該聯盟是助力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支持智庫和實施機構,旨在通過融合多元力量,與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企業、居民合作,探索城市參與式可持續更新與文化復興的新模式。
城市更新如何可持續“經營”?
內容設計可提供長期活力
“經之營之 生生不息”展覽展示了近100個優秀的城市更新項目,立足北京輻射全國和全球。
從天橋、大柵欄為代表的中軸線城市更新項目,到菜西片區的騰退與可持續運營、隆福寺的更新與活力再現,再到現象級項目——萬科小街的再生、上海八佰秀的改造利用,每個項目都有獨特之處。
我國城市發展已經步入“存量時代”,以調整完善城市內部結構功能、盤活和優化存量為特征的城市更新,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常態。
尤其在北京,在明確“老城不能再拆了”的形勢下,城市更新成為唯一選擇。對于全國所有城市,城市更新也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采取的措施,上海、青島、蘇州、廈門等已經實施了一大批更新項目。
時至今日,在北京等起步較早的城市,城市更新的關注點已經從前期的項目實施延伸至后期的可持續運營。
9月25日舉行的北京國際設計周城市更新高峰論壇上,“經營”被確定為討論主題。而去年設計周上,城市更新的焦點還是設計與建設。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王昱東介紹,“經營”不僅指商業,也包括項目在城市空間、在街巷、在園區甚至一座樓里所發揮的作用。
五棵松華熙LIVE中心是近年運營較為成功的新型街區,周末人流量達已到10萬人次。北京華熙匯智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志鵬介紹,做一個漂亮的“表殼”容易,但內容是關鍵,必須強調設計和運營。
華熙LIVE中心從設計階段就突出街區概念,而非商業體,2600多平方米中心廣場的內容不斷變化,給顧客帶來新鮮感。11至13米的寬闊的街道,為多種主題的外擺預留了空間。這種靈活的設計空間,讓整個街區容納了多種業態,也能隨時改變內容,提升了整體的活力。
借助“微利可持續”模式
實現長期運營
愿景集團近年參與操作勁松老舊小區改造,形成“勁松模式”。在“城市更新中多方參與選擇”主題論壇上,愿景集團總裁助理劉楚介紹,在城市更新項目中,他們正在探索“微利可持續”的經營模式。
“城市更新一定跟房地產開發不一樣,房地產開發是一次性獲利,把一次性變成長期可持續、有穩定收入的模式,是需要我們探索的。”劉楚說,這需要依靠后期長效運營的角度,探索運行機制。
作為社會資本,愿景集團在勁松項目中投入了資金,回報的方式包括四種:通過部分閑置空間20年經營權產生租金收入、物業服務費、停車管理費和政府購買服務。
廈門沙坡尾更新項目則試圖激發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為本地青年人提供創業和工作機會。沙坡漁港文化創意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泱介紹,成為網紅打卡地只是初步階段,未來希望將沙坡尾塑造成一個平臺,不僅為游客提供文旅消費場景,也為本地青年提供舞臺,以此實現項目的可持續生產。
城市更新誰說了算?
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協同
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陳工認為,我國城市更新多方參與的工作機制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缺乏成熟的協調機制和對話平臺,公眾參與機制不健全,使得更新改造有時候過于商業化。
她說,在決策方面,不少城市更新項目仍然采取自上而下模式,各主體溝通不暢,特別是底層一些意見和建議難以被重視,導致城市更新的效率低下。
城市更新是在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歷史的生活場所做文章,也是在居民身邊做文章,多元參與的重要性尤其關鍵。
西城區法源寺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已經實施兩年,在“城市更新中多方參與選擇”主題論壇上,實施方北京宣房大德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奇兵表示,最大的難點是人的理念。他們一遍遍去跟居民聊改造方案,包括后期社區治理模式,需要做通居民的工作。
借助“居民會客廳”,實施方在項目規劃、施工等各階段充分聽取民意,將居民的一些矛盾提前化解,“事前打招呼,事后有商量”。吳奇兵表示,這也緩解了政府工作的壓力,讓居民從不理解、不支持轉變為獻計獻策的參與者。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激發居民參與改造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且“充分調動小區關聯單位和社會力量支持、參與改造,實現決策共謀”,“建立改造資金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等目標和要求。
城市更新項目的組織模式,已經從政府主導,過渡到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公眾等多方參與的協作模式。日趨多元化的行為主體,對未來城市規劃與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倪 偉)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