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但是房縣山大坡陡,飲水工程建設、材料運輸成本高,單靠專項、配套資金進行建設,難以滿足農民飲水需求。房縣上下形成共識,壓縮“三公”經費開支,籌措資金8700萬元,彌補工程建設資金的不足。近4年,全縣完成投資2.89億元,興建農村集中飲水工程308座,分散飲水工程870處,鋪設管網4908千米,受益易地搬遷小區682個。
除壓縮經費外,房縣還充分激活民間力量。近年來,民營業主張志國自籌資金近100萬元,建設了窯淮鎮觀音堂、鋪溝、三叉等3座集中供水工程。截至目前,工程全部投入使用,3個村6000余人受益。在房縣,像張志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據初步統計,全縣民營業主共完成投資410萬元,“一事一議”籌資1500多萬元。
在搶抓建設的同時,房縣還盯緊工程質量。縣農村供水管理局負責人楊東斌說,工程建設全過程嚴把4個關口,嚴格落實“四制”管理,從程序上、工序上、驗收上管嚴管實工程質量。
創新管理“解水困”
清泉澆灌“致富花”
“清亮的水到家了,這水真甜,扶貧政策好啊!”自來水從水龍頭流出,老大爺余春根豎起大拇指。66歲的余老漢是房縣五臺鄉紅場村一組的村民。
房縣將飲水安全保障與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小區建設相結合,與縣城發展總體規劃相結合,采取管網延伸方式,服務城郊居民飲水,合理兼顧黃酒、大鯢、耳菇、蔬菜等產業發展用水問題。此舉不僅解決了農民飲水問題,還帶動了村民就業。
土城鎮、青峰鎮、沙河鄉農民依托供水工程,發展大棚香菇,成為全縣香菇產業致富的排頭兵。目前,全縣栽培香菇農戶6萬多戶,耳菇年均收入3億元,栽培耳菇農民年人均增收1200元。
一處處飲水工程建成通水,一股股清澈甘泉滋潤民心。截至2019年底,房縣294個村和682個易地搬遷小區基本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農民人均年收入首次達到1萬元。(張啟龍 劉鳳)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