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多措并舉補短板
在靈臺縣,只要提及最貧困的村,人們自然會想到龍門鄉代家莊村,貧困的原因不僅是村里沒有產業,最主要的還是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七八年前,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通往鄉政府。
“這幾年借助脫貧政策,硬化了道路,通上了自來水,有了動力電,村民們通過養牛慢慢富起來了。”提及村里的變化,53歲的龍門鄉代家莊村黨支部書記王靈才喜上眉梢。
如今的代家莊村,依托豐富的飼草資源,12戶村民通過養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每戶每年家庭收入可達到6萬元左右。全村3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養牛和享受公益崗成功“摘帽”,目前全村僅剩貧困人口1人1戶,貧困發生率降至0.42%。
在脫貧路上,路、水、電、房是貧困群眾最為關切的民生工程,直接影響著脫貧攻堅的進度。
對此,靈臺縣緊盯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拿下這塊“硬骨頭”。靈臺縣財政局的一組數據顯示:全縣每年收入增量的20%增列扶貧資金,當年清理收回存量財政資金中可統籌使用資金的60%以上用于貧困村路、水、電、房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
2年前,新開鄉華掌村村民岳有文一家人告別了窯洞,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小康屋。“以前在山上的時候住在窯洞里,一下雨幾乎沒路可走,給牛割草喂料、娃娃上學都很困難。”如今在岳有文生活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硬化道路直通家門口,今年還飼養了6頭牛,日子總算是有奔頭了。
脫貧攻堅以來,靈臺縣對全縣農戶住房情況排查鑒定,對未達到安全標準的住房全面實施危房改造,累計實施危舊房改造6640戶,實現了危房動態清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682戶5829人,配套了路、水、電等設施,為發展產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6年間,靈臺縣建成硬化道路639公里,改造農電線路432.3公里,完成自來水入戶56237戶,全縣行政村硬化路覆蓋率、自然村動力電覆蓋率、住房安全率、飲水安全率均達到100%,真正讓貧困群眾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放心水、用上了穩定電、住上了安全房。
精神扶貧增動力
靈臺縣還把“精神扶貧”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有力武器,探索實施了以感恩奮進、遵規守紀、文明新風、脫貧光榮為主要內容的“四項教育”和以門前屋后凈、院落凈、室內凈、廚房凈、床鋪被褥凈、廁所凈、個人衛生凈和物件擺放規范為主要內容的“七凈一規范”活動。針對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陳規陋習等制約脫貧攻堅深入開展的關鍵“短板”和“軟肋”,充分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走出一條除陳陋、淳民風、助脫貧的新路子。
走進靈臺縣什字鎮飲馬咀村,干凈的水泥硬化路平展延伸,家家戶戶干凈整潔,尊老愛親、文明有禮、熱心公益在這里蔚然成風。而這一切,都得益于該村長期堅持“四項教育”和“七凈一規范”評比活動的開展。
什字鎮飲馬咀村在“四項教育”和“七凈一規范”活動中先行先試,探索建立了“光榮積分”超市,每半月對“七凈一規范”活動開展一次評比,每季度末對遵規守法、尊老孝親、勤勞致富、崇尚新風進行評定,農戶持“光榮積分卡”可兌換相應分值的生產生活用品,一時間掀起了“村整潔、戶干凈、人精神”的活動熱潮。這一做法如今在全縣得到了推廣,成為靈臺群眾互學互比互促的新舞臺,提升民風、家風、村風的新通道。
縣里還把移風易俗工作貫穿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始終,以整治高價彩禮和不良習俗為重點,指導成立紅白理事會186個,引導群眾逐步形成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厚養薄葬的文明新風。
同時,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組建了志愿服務隊伍10支,招募志愿者3250人,志愿者們聚焦宣傳宣講黨的政策、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
如今在靈臺,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得到有效釋放,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真正實現了“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王東 葉海 朱宇鯤 李滿福 施秀萍)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