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戰線上的“尖兵”
工作之初,他是一名實習工長。他愛鉆研業務,把更多的心思都放在了怎么讓項目賺錢上。每遇到技術難題,他都要自己先“琢磨演練”施工過程,測算成本。正是因為他能站在雙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他的每一次技術洽商才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在大興生物醫藥基地項目當電氣工長期間,由于設計比較保守,沒有考慮后期增加使用功能而導致的橋架增容,現場已經按圖施工的橋架基本都達到了45%以上,但按照規范橋架內的電纜敷設不應超過截面的40%。如果重新擴大橋架面積,拆除已經安裝好的橋架和電纜,再重新安裝加工新的橋架,廢掉原來的橋架,其工期和成本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他苦思冥想后提出,取下原有的橋架蓋板,將同規格的橋架反扣在已安裝好的橋架上。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甲方、監理和設計的認可,該方法保證了安全使用功能,竣工一次性驗收合格,一項“橋架增容”,共節約成本近200萬元。
他工作之余的小發明、小創造給項目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節約的成本也越來越多。他個人的宗旨是“不以善小而不為”,也正因此,他從一名工長成為了一位優秀的商務經理。
BIM技術的“拓荒人”
2012年,BIM技術以其可視化、模擬性、信息集成化等優勢被建筑業認可,平時就愛“出風頭”的他開始躍躍欲試,建筑業十項新技術中的管道綜合排布用BIM來展示,讓他興奮異常。2014年分公司準備成立BIM工作室,他自告奮勇,成了分公司BIM的第一代管理者,他帶領著包括他只有兩個人的工作室開始了他的“施工模擬虛幻世界”。為了更快更好地使用BIM軟件,他自己建族庫,軟件陪伴他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他說:“我一定要讓分公司所有的項目都應用BIM技術,并讓他們享受到BIM帶來的收益。”
BIM技術在分公司湘潭萬達項目首次亮相,成功完成了大商業BIM地下室的綜合排布,在萬達內部反響很大,得到了業主的大力肯定。分公司的BIM技術也達到當地的領先水平,在湖南省觀摩工地時得到了充分展示,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BIM技術在湘潭萬達項目的應用》參加了中國安裝協會的安裝之星大賽,為分公司捧回了第一個獎杯。隨后,BIM技術也在分公司得到了普及,張鵬也開始在幾十個項目之間輾轉奔波。
履約攻堅的“排頭兵”
2018年,分公司首次獨立承接裝配式工程中海云筑項目,作為中海華北區域工期最為緊張的工程,他臨危受命,扛起了項目攻堅的大旗。面對項目經理這個新的崗位,他白天忙著施工現場協調,夜里籌劃著項目成本測算,甚至不慎扭傷骨折也全然不知。打了石膏,拄著拐杖,他依舊放心不下現場,因此導致腳傷不斷復發,三個月就好的傷勢反復近一年的時間才逐漸康復。“拐杖項目經理”“拐杖新郎”成了他這一年的代名詞。
2019年底,他又一次勇挑重擔,接管武清萬達項目,挑戰最短工期。受疫情影響,武清萬達項目機電安裝工期壓縮近50%。“大鵬哥,這工程也太難了!”履約攻堅會上,大家紛紛感嘆道。在這種高強度的工期壓力之下,他帶頭完善整體組織架構、優化項目管理團隊、合理調整資源配置,將工程化整為零,分層同步快速推進實體進度。工期緊,交叉作業面多,這無疑是項目面臨的最大攻堅點,他帶頭利用BIM技術建模,搭設四維空間,破解管線綜合碰撞問題8753條,大量減少項目返工返料問題,節約成本近80余萬元。
在機電安裝工程中,縱橫的管線是建筑的循環系統,而那些大型設備就是建筑的各個器官。“這批大型設備最重的可達15噸,吊裝幅度45米,真是個不小的挑戰呀!”“設備結構復雜,重量巨大,吊裝大型設備,就像實施器官移植手術,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和精細度。”張鵬結合實際情況,親自指揮,綜合分析了現場各方面條件,對安全措施落實情況及吊裝環境進行確認,直至吊裝完成。
在萬達攻堅雷打不動的每日銷項會上,他逐項排查,倒逼落實,確保每個環節緊扣。小體格、抗大事,項目上大姐看著他日漸消瘦心疼不已,就是這小身板扛著幾十斤重的焊管,連夜帶著團隊清理周轉材料,為樓層移交站好最后一班崗。
“攻堅”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他常說“工作不要怕多,怕累,怕繁雜,這是快速成長助推器,也是試金石。”他扛起“黨員攻堅先鋒隊”的旗子,帶領團隊在這條攻堅道路上“筑”夢青春,與項目一同“建”證成長。(張宏英 葉秋荷)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