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園”風景如畫,背街小巷清爽豁亮,老舊小區整潔有序……一處處微景觀,匯聚成宜居北京的生動圖景。城市面貌煥新的背后,是“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2017-2020年)的扎實推進。
超大城市如何治理?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分析北京發展管理中矛盾問題的根源,一針見血指出:北京的問題,深層次上是功能太多帶來的。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什么都搞,解決北京“大城市病”,核心問題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緊緊抓住“牛鼻子”的同時,還要看到,城市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人,“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今天城市治理的依歸。
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治理”,伴隨著“疏整促”專項行動的進程,陳年違建拆除了,“開墻打洞”封上了,游商散攤清理了,取而代之的是便民綜合體、養老照料中心、公園綠地。空中“蜘網”入地了,標準車位劃好了,公共設施完備了,物業缺口補齊了,老舊小區不再是“臟亂差”的代名詞。“咱家胡同更有韻味兒了”“好像住進了新小區似的”,居民們發自內心的感慨,是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最直接的顯現,是對城市治理成效最大的肯定。
知之愈明,行之愈篤。“疏整促”專項行動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對“精治、共治、法治”這套組合拳的深入理解和實踐。對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來說,背街小巷最能體現精細化治理水平,城市治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就是要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區,又治理好每個社區、每條小街小巷小胡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精治”的實現離不開“共治”的支撐,要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走好新形勢下的群眾路線,標定治理重點、凝聚治理共識;同時,隨著城市治理對象日趨多元、利益訴求多樣,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更加需要建章立制、依法行事,才能化解社會矛盾,有效打開局面。
破題闖關,是不斷克服本領恐慌、擺脫路徑依賴的探索革新。精細化治理既需要治理目光向下,善于發現問題,更要管得了、管得好。為夯實治理鏈條的“最后一公里”,北京近些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從“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等調動相關部門“集體會診”現實難題,到深化以“賦權、下沉、增效”為重點的街道鄉鎮改革,思路一以貫之,就是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到哪里,黨的基層組織就建設到哪里。補齊“治理缺環”,激活“責任盲區”,以黨組織引領各種力量“跟著干”,最大程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城市治理效能。種種實踐闡釋著城市精細化治理大課題,由此形成的“北京經驗”更為我們未來破解更多課題、探索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提供了啟示。
從城市發展規律來看,現代化程度越高,對制度化程度要求也越高。“疏整促”專項行動取得階段性勝利,但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完善城市治理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七有”“五性”需求,一項項任務去完成,一個個細節去摳,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治理新成效,我們的城市將更加宜居,人民生活將更加幸福。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