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公廁引導系統、掃碼取廁紙機、智能管理裝置……在上海,科技融入智慧公廁建設,民眾如廁體驗不斷提升。這兩天,一座帶有報警功能的“智慧公廁”引發坊間關注。
保潔員仔細記錄每位如廁者使用時間。 康玉湛 攝
據了解,該廁所位于上海閔行區,不僅具有手動報警功能,還具備自動報警功能。若使用廁所的市民如廁超過15分鐘,廁所就會自動報警,提醒保潔員及時協助。
引起關注的智慧廁所不僅具有手動報警功能,還具備自動報警功能。 康玉湛 攝
閔行區市容環境管理衛生管理中心方面20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從2018年起,閔行區就積極推進“智慧廁所”建設,目前,全區已經有19座公廁有了智慧管理系統,方便民眾的同時也助力公廁管理。比如,智慧系統會自動檢測公廁異味情況,及時提示保潔員清掃或者自動打開相關排風系統;可通過人流量、用水量、耗電量等統計分析,便于管理部門對公廁布局布點進行更優化地調整。
據悉,此次引來關注的15分鐘后會自動發出警報系統,也是該區在智慧公廁建設探索中的一項舉措。不過框定的“時限”讓一些民眾感到困惑,擔心對如廁體驗造成影響;有被便秘等困擾的民眾在網上坦言擔心“超過時間,就會有人沖進來”。對于15分鐘的“時限”時間,管理中心方面說,該部門先期已對民眾在公廁如廁時間進行了充分調研,15分鐘并非“憑空”設置。記者在設置了報警系統的公廁看到,保潔員正仔細記錄每位如廁者使用時間。
據介紹,通過智慧公廁報警系統,一旦發現確需幫助的民眾,保潔人員可以及時利用公廁配備的急救包,或者撥打相關求助電話。管理中心方面表示,設置警報系統是考慮到民眾在廁所內發生意外情況時,可以得到及時的救助。同時,也可以督促一些如廁時玩手機的民眾,在使用完廁所后盡快離開,避免長時間占用公共資源。此前,在第三衛生間或無障礙衛生間已經配備了報警按鈕,方便特殊人群。
對于在公廁內安裝15分鐘報警系統,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社會學博士張海娜老師表示,無論從關注民眾健康安全,還是科學合理使用公共資源角度,初衷都值得肯定。這體現了上海這座現代化都市高水平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有益嘗試。
這位學者坦率地說,在實際操作中,確實可能遇到特殊情況,有些民眾可能確實需要更長時間使用公廁。她認為,只要提示適度,不會引起如廁者緊張情緒即可。她覺得溫馨的話語提示更為可行。
張海娜說,15分鐘報警提醒后,管理員的操作處理很重要,應該凸顯人文關懷。她說,管理員應該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以更好地幫助有需要的人。(完)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