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破舊空間經妙手改造將煥發新生。11月21日上午,2020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開幕,大會為“大設計師”參與的“小空間”改造項目頒出大獎。
改造小空間更暖心
在城市生活中,“三角地”“邊角地”等消極空間和剩余空間并不少見。朝陽區小關街道惠新西街6-10號樓的西側公共地塊就是這樣一個空間。該地塊東側設有圍墻與住宅區隔離,西側以鐵柵欄包圍,長期處于半封閉的閑置狀態,形成了空間的浪費與剩余。此外,場地長期堆滿垃圾,環境臟亂差,嚴重影響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經設計師的妙手改造后,此處空間“煥發新生”:下沉式廣場、新奇有趣的哈哈鏡、花草環繞的臺地花園……獨具一格的空間趣味躍然而出。設計師團隊將項目命名為“轉過街角、會心一笑”,以“會心”一笑回應“惠新特性”,此項目也憑借巧妙設計拿下了此次活動的特等獎。
“作為從業多年的建筑師,通常做的都是‘大建筑’,這次競賽讓我們能用自己的才能為身邊的生活和公眾日常生活條件改善做出貢獻。這其實也是為自己而設計,因為城市公共空間屬于每一個市民。”特等獎獲獎項目指導教師東梅如此表達自己的參賽感受。“我們希望隨著小空間的改變,北京會變得更溫暖、更有趣、更加人性化。”
獲獎方案逐步落地
據介紹,“小空間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自2019年11月啟動,聚焦公眾身邊需求和改造意愿強烈的“三角地”“邊角地”“畸零地”“垃圾丟棄堆放地”“裸露荒棄地”等城市“消極”空間和“剩余”空間,向全社會征集設計方案。截至報名結束,共收到來自國內外約1300余份報名信息。最終提交作品392份,覆蓋北京、上海、江蘇等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以及英國、德國、加拿大等3個海外國家;共吸引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等42所國內外高校以及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等83家設計單位或機構參與。
經過形式審查、資深專家初評、公眾參與評選、領軍專家復評4個階段后,評選出特等獎、一等獎等各個獎項,同時根據網絡投票評選出最佳人氣獎3名。獲獎方案經公眾投票后將進一步優化、升級,并逐步落地,目前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廠甸11號院內公共空間、石景山區老山街道老山東里北社區活動公共空間改造項目已經開工。
新聞背景
2020(第五屆)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由北京建筑大學主辦,中國建筑學會城市設計分會、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承辦。大會以“韌性城市·健康人居”為主題,聚焦首都規劃建設,對當下中國特別是北京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路徑,為智慧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本報記者 牛偉坤 任敏)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