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東省濟南市近年來不斷加大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和立法工作力度,2019年完成面向2035年的《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報批,2020年9月25日正式印發《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條例》是濟南市針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首部地方性法規,為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山水自然格局,提供了更具本土特色和可操作性的管理依據。
一、《條例》與《規劃》為名城保護工作雙保駕、雙護航
一是《條例》與《規劃》相互支撐。《條例》以《規劃》為技術基礎,不但將規劃中市域總體格局和整體風貌保護、古城及商埠區歷史風貌保護等重點內容上升為法規條文,并且深化了圩子壕保護區水系脈絡、城垣格局、街巷肌理、傳統地名等保護要求。二是完善保護規劃體系。做好保護規劃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名泉等專項規劃的融合文章,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深度達到村莊規劃的,可以作為該村的村莊規劃,避免多頭規劃、重復規劃。
二、完善名城保護工作機制
一是建立市級協調機制。在壓實市、縣(區)兩級政府保護責任的基礎上,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設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評審委員會。二是厘清部門職責權限。對照政府機構改革后部門“三定”方案以及權責清單,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清晰界定職責,針對名城保護工作的特殊性,確定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文物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以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具體工作。三是細化落實基層保護責任。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具體組織實施保護工作,受理村(居)民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投訴和意見建議,制止危害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并及時報告相關行政管理部門。
三、制定重點保護區域的特色保護措施
一是對于圩子壕保護區內的新、擴、改建項目,在規劃選址和布局上應當避讓城墻遺址、水系和具有雨汛季節分流行洪功能的道路、街巷等脈絡空間,在建筑高度上對于影響視廊保護、山水自然格局和生態環境的現狀建筑物、構筑物逐步予以降層處理或者拆除。二是加強歷史城區內傳統地名管控,無特殊情況不得變更,對傳統地名已消失但是城市道路、街道、橋梁、堤壩、建筑物、構筑物等還存在的,應當按法定程序對傳統地名予以變更恢復。三是加強歷史信息展示,開展對消失的重要古水系、古城門及城墻等歷史信息標識設置工作。四是凸顯泉城共生特色,《條例》規定開展對名泉泉池、泉渠的維護、修繕及其人文環境整治的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實施對圩子壕現狀河道及駁岸的整治,并逐步貫通圩子壕水系。
四、注重保護利用與民生保障相結合
一是充分保障原住居民合法權益。按照宜居則居、宜業則業的原則,注重商業開發強度管控,鼓勵原住居民從事生產經營、參與開發建設等活動,因實施保護損害其合法權益的依法予以補償。二是鼓勵社會參與保護利用。支持單位和個人通過投資、入股、捐贈等多種方式參與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三是注重發揮政府引導帶動作用。明確政府可以采取收購、產權置換等方式對非國有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利用,通過政策引導、費用減免、資金補助等方式促進歷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四是強化歷史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在嚴格落實上位法關于消防設施設置及消防責任要求的基礎上,明確優先安排改善歷史城區內道路、供水、排水、電力、環衛、消防等基礎設施。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