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水馬龍的東四北大街拐入東四九條胡同,仿佛一腳邁入靜美世界。目之所及,不見一輛停靠的小汽車,行人閑庭信步,青磚灰瓦、古樹鳥語一路相隨——老巷幽宅靜樹依,是久違的京韻京味。
“讓老城慢下來、靜下來。”今年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明確了北京老城的發展方向,并創新性地提出“安寧交通”,即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讓胡同逐漸回歸清凈、舒適的公共空間。
過去三年間,東城區西總布胡同、王府井街區、東四九條,西城區達智橋胡同、鼓樓西大街、槐柏樹街等40余條核心城區胡同陸續實現不停車。曾經,本是居住區的胡同因車輛隨意穿行、亂停而擁擠喧囂,如今,一條條不停車胡同、一片片交通安寧的無車街區亮相,漸漸繪成宜居之都的生動畫卷。
宜居之都題中之義
來北京,許多人定要去胡同走一走,賞四合院青磚灰瓦、朱門映柳,看胡同居民提籠架鳥、悠然漫步,老北京的味兒便呼之欲出了。
這味兒,是有綠蔭處、有鳥鳴聲的清凈舒適之味兒。這味兒,也是北京老城上百年來的獨特韻味,與風馳電掣、熙來攘往無關,只有步行,才能盡情體味。其實不光是千年古都的北京,遍覽意大利羅馬古城、威尼斯水街、西安回民街、成都錦里等國內外老城的歷史精華區,在綿延不斷的歷史發展與城市更新中,與文化肌理一樣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最古老的活動方式——步行。
有學者稱,一座宜居城市的空間形態應當十分慷慨地支持步行生活。步行空間少了,城市顯得冷漠;步行空間多了,便令人親近。
近二三十年來,伴隨汽車保有量的逐步增加,作為超大型城市的北京,老城的公共空間不斷縮水。記者曾多次逛老城區的胡同,步行體驗并不佳。五六米寬的胡同,見縫插針停著各色小轎車,留給非機動車和行人的不過兩三米,若有汽車開進,行人非得停駐躲閃,老人、小孩更是惶恐不安,若再有“嘀嘀嘀”的喇叭噪音、剮蹭等引發的口角,胡同的清凈韻味便瞬時一掃而光。作為過客尚可忍耐一時,但胡同老住戶只能對此攤攤手,“小時候那清凈舒適的胡同真是一去不復返了”。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曾有一項關于老北京胡同空間的數據調查,調查顯示,在許多胡同,60%以上的公共空間都被停車占據,若除去公廁、電線桿、變電箱等城市家具,真正留給胡同居民的空間少之又少。
胡同本是居住區,卻因承載了大量的汽車交通而使居住體驗直線下降,“老巷幽宅靜樹依”的胡同風貌更是漸行漸遠。近年來,讓汽車呆在本該呆的地兒,在胡同里重新建立起步行空間,成為老城保護和更新的重要理念之一。
今年8月30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發布,創新性地提出“安寧交通”,即通過各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汽車交通對居住區等的影響,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在街區內部重新建立人性化空間尺度,提升宜居水平,從而實現讓老城慢下來、靜下來的規劃目標。
讓胡同逐漸回歸到有綠蔭、有鳥鳴、有老北京味兒的清凈、舒適的公共空間,劃定無車街區、步行街區,用步行空間將人們邀請進城市、親近街巷肌理,這是首都功能核心區發展、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與具體要求,也正是人們對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美好向往。
首條不停車胡同誕生
北京現存胡同1300多條,主要集中在核心區東、西城。2018年,東城區誕生了區內首條不停車胡同——西總布胡同。這條長754米、寬5米的胡同,實現不停車足足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
長安街往北、金寶街往南,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就是西總布,它擁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淀,國民黨元老李濟深、桂系將領李宗仁舊居,著名漢學家費正清舊居,李鴻章祠堂均位于此。
盡管地處黃金地段,但西總布仍有著和北京其他胡同一樣的頑疾。“架空線如‘蜘蛛網’、開墻打洞、違建密集、機動車亂停亂放,真是鬧哄哄一片。”老住戶秦芳敏回憶。
這些頑疾,犬牙交錯、互為因果,牽一發而動全身。2017年4月,建國門街道和城管等部門聯手,從這些頑疾著手,對西總布胡同啟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
很快,架空線入地了,頭頂的藍天亮出來了;開墻打洞封了、密集違建拆了,眼前的亂象消失了;可橫七豎八的車往何處去,一時困住了治理者的腳步:胡同寸土寸金,現有空間已十分逼仄,新的停車位如何“無中生有”?
“要讓胡同不停車,就得讓胡同居民的車輛有地可停,我們仔細摸排胡同周邊,挖潛存量,尋找就近停車位。”很快,建國門街道城建科副科長張晶和同事們將目光投到了駐街單位、胡同南側的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博物館旁現有停車場停車不規范、不飽和,經過重新施劃,挖潛出70個停車位,剛好與西總布胡同居民停車需求吻合。依據2018年5月出臺的《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不論是胡同居民車輛,還是社會車輛,在胡同停車需入位、需收費,“就近停、免費停”成為歷史。
“天藍了、地凈了,眼前豁亮了,靜美的胡同又回來了!”2018年4月12日,西總布開始實行不停車,秦芳敏和街坊們爭相在社交網絡上曬起了胡同美景。可沒想到好景不長,沒過兩天,15日便出現了反彈,此后一周共計80多輛車停在了胡同里。
是啊,就算開辟了新車位,如何與居民在家門口免費停車的多年習慣做斗爭、如何清走見縫插針的社會車輛,也是實現不停車的關鍵。
“咱胡同好不容易清凈了,可不能這么快就被打回原形!”享受到胡同治理成果的居民們自覺行動起來,66歲的居民王鳳如牽頭成立停車自管會,宣傳胡同不停車、制作并張貼“不停車溫馨提示卡”,與轄區交通部門合作,對于勸說無效且屢教不改的車主,通報給交通支隊,給予處罰。
通過建立機制、居民自治,漸漸地,到2018年6月,西總布胡同真正實現了不停車。
居民自治、共建共享,這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西城區。前門箭樓奔西,有一條西河沿街,通過鄰近的北京坊提供租金低廉的地下車位,西河沿成為西城區最早實現不停車的胡同之一。剛剛實行不停車那會兒,居民們意見也不小,街坊們擔任的街巷理事、“西城大媽”志愿者團隊、各類協管員、平房準物業等齊上陣,建機制、講政策、勸導引導,終于讓不停車成為了常態。
從0到1,首條不停車胡同的誕生雖然歷經波折,但終于成型,這為老城區“安寧交通”提供了樣本。
一一破解停車難題
2015年,東城區曾對全區現有停車資源和停車缺口進行大調查,發現全區停車位缺口達5.6萬個,而這個數字,與東城區可盤活的停車存量基本一致。供需兩端、數量相等,但胡同停車矛盾仍舊突出,問題出在了哪兒?
“出在了布局上,比如說實現不停車的西總布,胡同居民車輛沒地兒停,但駐街單位有車位資源,兩者資源一打通,問題便迎刃而解。”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胡向軍說。類似的矛盾同樣存在于王府井、南鑼鼓巷等多個歷史文化街區,這些片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胡同居住區與寫字樓、企業、醫院等單位交錯,雖然胡同居民車輛沒地兒停,但相鄰單位里有很多的車位存量,且存在很明顯的“潮汐現象”,兩者之間存在資源、價格等壁壘,亟須打通。
西總布胡同不停車,就是街道與駐街單位攜手共建、資源互換的結果。通過黨建引領,街道讓出部分資源,置換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的閑置車位,在價格上,街道補一點、博物館降一點、居民掏一點,優惠價350元/月,比周邊市場化停車場優惠30%左右,實現各方共贏。去年,西總布的不停車經驗還拓展到王府井街區的韶九胡同、錫拉胡同等,同樣獲得成功。
然而,中心城區1300多條胡同,并不能條條都“照著葫蘆畫瓢”。
找準病灶、分類“開藥”,東城區將轄區胡同停車難題分為三大類,并依次確定了共享、盤活、適度建設三條解決路徑,即優先與駐街單位共享停車資源,通過企業降一點、居民掏一點、政府補一點“四兩撥千斤”解決車位缺口;其次在駐區單位較少的胡同,挖潛路側車位、邊角地等停車資源;當前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時,在胡同口、路外因地制宜建設停車設施,將停在胡同里的車“吸出來”。
謀定而后動,于是,從2018年至今,核心城區近40條胡同的停車難題一一找到破解之道,一批不停車胡同陸續亮相。
2019年初,在平房區蘇州胡同,三座掩映在高大行道樹背后、科技感十足的立體停車場啟用,多年亂停亂放的小汽車紛紛“上樓”。
今年8月,通過將胡同東口的閑置拆遷滯留地改造為路外公共停車場,東四九條成為東四歷史文保區的首個不停車街區。
今年9月,通過盤活挖潛附近的北中軸線博物館停車場等215個車位,眾多文物古跡坐落的西城區鼓樓西大街實現不停車。
……
“同一類解決路徑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比如蘇州胡同、東四九條,雖然都是新建停車場,但分別根據缺口數量因地制宜,有平面、有立體,可之后根據情況‘平改立’,立體停車場也可拆卸、挪動,都具有‘小型化、隱形化、端口化’的特點。”胡向軍解釋道。
眼下,通過分類施策、一一破解停車難題,過去五年間,東城區累計增加停車位供給1.87萬個,西城區實現124條道路、近8000個泊位路側電子收費。
雖然大多數胡同的新增車位都是幾十、幾百,但積少成多,將每條胡同的具體問題逐個擊破,解決了居民們最關注的問題。
無車街區 宜居之所
從一條胡同到一個街區,從一脈通到百脈通,一個個無車街區、步行街區亮了出來,居民的幸福指數顯著提高。
核心區控規提出,應依托濱水空間與綠化空間拓展健步悅騎空間,結合歷史文化街區、重點功能區劃定步行街區、無車街區,形成活力交往、安寧居住、文化傳承的特色街區環境。
通過胡同不停車,這樣的愿景正在變為現實。
午后時分,西城鼓樓西大街,太陽暖烘烘地曬著,人行道上,居民王建新悠閑漫步,孫女小新滑著滑板車一溜煙兒滑得老遠。
擱以前,這樣的悠閑時刻是一種奢望。作為在鼓樓西大街住了幾十年的老住戶,今年胡同尚未禁停時,王建新和居民們曾飽受車輛穿行、亂停的困擾,“大街兩旁人行道上全是車,有街坊因為躲閃轎車而摔跤,有年紀大的人因每天墻根下嘀嘀的喇叭聲而常年失眠,人多、車多、耳根子不得清靜。”今年9月,通過共享車位,全長1.7公里的鼓樓西大街街區實現禁停,回歸步行。
“全然變了樣!”王建新說,現在的鼓樓西大街終于有小時候胡同的味兒了,清凈、安寧,孩子、老人都能自如地穿行、活動。
胡同正在成為家庭活動空間的延伸,老街坊扎堆聊個天,孩子們湊一起玩“跳房子”,四合院人家的鄰里情靜靜流淌,老舍筆下散發煙火氣的京味兒胡同重回視野。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王府井。2019年,通過與王府世紀等周邊單位共享車位,韶九胡同、錫拉胡同、北官場胡同、煤渣胡同等王府井周邊15條道路和胡同實現不停車,并連線成片,讓王府井街區成為本市首個“交通安寧、步行友好街區”。
胡同不停車只是王府井街區、鼓樓街區“靜下來、慢下來”的第一步。接下來,東城區將圍繞王府井地區建設18公里的自行車道慢行系統,引導綠色出行和慢行,打造區域慢行系統示范區。西城區將按照“鼓樓西大街整理與復興計劃”,將其打造為高品質文化休閑區。
藍圖已然繪就:白天,穿過熙攘的王府井、鼓樓,步入胡同街巷,人們將沿著綠色通道健步悅騎,夜晚,住戶們將在和諧安寧中安然入眠。可以預見,這些歷史文化精華區,將不光是現代時尚與古都風韻交融的文化勝地,也是綠色懷抱、動靜皆宜的宜居之所。
像這樣的宜居之所只是開端。下一步,通過分類施策、逐個擊破、連線成片,國子監、南鑼鼓巷、東四等多處歷史文化精華區也將逐步挖掘胡同周邊停車資源,打造“不停車街區”,讓老城逐漸“慢下來、靜下來”。
一個個無車街區、步行街區,如一塊塊拼圖,正在繪就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壯麗圖景。
聲音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學院講師石煬:
地上的車、天上的線、院子里的加建等,是當下影響老北京胡同風貌、居民宜居指數的幾大難題,歸根究底是“傳統空間形式”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較量,尤其是在老城區數十年高密度居住的長期累積下,這些難題像纏繞在一起的毛線團,牽一發而動全身。然而,解決這樣的復雜問題不能搞一刀切、運動化,最有效的策略是抽絲剝繭、下繡花功夫、精細化治理。
胡同不停車,恰恰就是精細化治理的有益嘗試。通過共享、盤活、適度建設等一系列精準施策,40多條核心區胡同逐一找到了破解停車難的方法,不僅將悠閑快樂的公共空間還給胡同居民,還再現了老北京特有的東方人居之美。
一脈通則百脈通,40多條胡同不停車先行先試取得成功,其他胡同可以“照方抓藥”,也可以繼續探索更多有效路徑,例如大數據技術提高車位使用效率、地下空間和騰退空間統籌利用、歷史街區外圍停車等,值得持續挖掘潛力。
同時,我們還看到,破解胡同停車難題,離不開社會協同力量。在一條條胡同的精細化治理中,屬地街道社區、資源共享的周邊單位、街巷長、小巷管家、居民志愿者……擰成一股繩,向不文明停車說不,為共建美好家園出力。共建共治共享的機制正在基層治理中不斷深化,來自社會各方的力量正在成為共建美好家園、增強基層治理效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總布胡同老住戶范鴻娥:
我是西總布的老住戶,也是胡同里的有車一族。客觀講,以前停車很自由,想停哪兒停哪兒,可常有剮蹭和拌嘴吵架;再一個,胡同窄,開車完全是“龜速”,遇見老人小孩我也緊張。現在不一樣了,車停在胡同口的正規停車場,不用擔心剮蹭,也不用走特遠,五分鐘就到家,最重要的是咱整條胡同敞亮了、安靜了,居住環境好了,大伙兒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錫拉胡同上班族高書靜:
我最愛下雪天的錫拉胡同,沒有亂停的車、沒有蜘蛛網一樣的架空線,干干凈凈、銀裝素裹,瞬間穿越回“北平”。不停車,帶來的不僅是風貌的煥新,更是整個居住工作體驗感的上升。每天八小時工作在院子里,八小時外我和同事們常在胡同里散步,拿起手機拍拍美圖、和住戶們聊聊天,或者就單純靜靜走著,仿佛在高速的工作生活中忽然降速,腦袋放空、內心寧靜,是一種不可與他人言說的“小確幸”。
胡同愛好者、游客默默:
與胡同肌理、街巷水系、四合院風貌一樣,胡同的通行方式也是老城最原生態的部分之一。這兩年奔南鑼鼓巷、王府井逛胡同,我明顯感覺視野寬了、耳畔靜了、騎自行車都有地兒了,記憶中古樸幽靜的老北京胡同又回來了。胡同空間是公共空間,不但居民使用,路人游客也要使用。讓居民住得更安靜,讓路人游客行得更友好,老城愈加舒適宜人。(記者 李瑤)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